第377章、兩京十六省

大明天子的目光投向了南洋,所以那裏起了風。

但於大明本身而言,那裏是無需多在意的。

八月是舉辦鄉試的時間,士子們關心的是科途。

從嘉靖八年改了考綱、學制開始,今年只怕又是一個節點了。

在廣東,虛歲已十七的海瑞也在備考,他在廣州府中學的同學們憂心忡忡。

“這考制三年一改三年一改,到底要改到什麽時候?”

“哎,今年只怕是容易中舉的最後一年了……”

從禮部發下來的公文,大明諸省府縣,小學、中學、大學的體系已經構建完成。從明年開始,各省鄉試雖然依舊年年考,但由於新法全面推行以來新增的諸多官位已銓選滿編,此後每年鄉試正榜錄取名額還會在省級布政使司調整方案中重新商定。

雖沒說縮減名額,但誰都知道,因為推行新法而帶來的新人通道在收窄。

或者說變化。

“大宗伯所言,這探索各省大學學位、學歷制,探索鄉試與諸省大學入學院試相結合,探索進士以外不同學歷選才授職統一招考制度,是何意思?”

“報紙上不是說了嗎?本來,中學凡四年,若期間考過了府試,便有生員出身,其後卻開始有三條路了。一是以生員身份,從九品做起。二是直接考鄉試。三是去參加大學的院試,過了便可入大學,學滿五年考績有成也是正榜舉人。你們想想,這三年是什麽情勢?”

聽到這個人的問題,卻是海瑞開了口回答:“鄉試年年有,大學並無多少人去。”

“汝賢所言正是!”那人一拍腿,“學滿五年也是正榜舉人,為何並無多少人願去?不正因為每年鄉試都能再去一試嗎?”

另外一人就幽幽嘆道:“只怕大國策會議之後就會有定論。我看呐,不僅每年的正榜名額會減少,還會對年齡、應試次數定一個檻!說白了,正榜是給天資過人的英才備的,那條路窄,但又直又快!可天下讀書人,多半是中人之資,只能靠苦讀。是連續考五年鄉試仍不中正榜,還是去大學讀滿五年就有正榜舉人出身,朝廷這次意在這些人。”

“……那進士以外不同學歷選才授職統一招考又是何意?”

“這卻簡單了。”海瑞最開始就是從新式的小學裏開始讀的,現在一眼看穿了,“生員、舉人,再要授職就不是像過去一般了。其他不說,官員舉薦、吏部揀選,都會變。”

明初之時,由於多年征戰,朱元璋曾經啟用薦舉制在短時間內補充了不少官員。

前幾年新法增添了那麽多官位,實際上也是通過官員舉薦、吏部揀選,短時間內既補充了那麽多新官位的缺口,也拉攏了不少官員支持新法。

現在新法已經穩固,自然就要進入更加規範的階段。

不僅廣東現在關心著這些事,各省生員莫不如此。而在京城,許多人已經造了兩個詞:九品試、八品試。

“倒也貼切。”朱厚熜聽聞之後笑了笑,隨後看向了嚴嵩,“真的再做三年文教部尚書?”

嚴嵩一臉忠臣:“三年太短,這新學制,諸省學子還不甚明了。臣只是搭了個架子,無顏稱功入國務殿。再有三年,臣可把那三件事都辦好。文教部新設,若論文教事部務,臣也當仁不讓。”

“也好,那便先繼續苦一苦你們父子。”

“臣豈能言苦,這學位學歷、大學學制、統一招考,都是陛下遠邁前人之千秋謀劃。臣有幸助陛下試行之,乃是青史留芳之事,求也求不來。臣謝陛下信重!”

朱厚熜對於學制自然是很熟悉的,還有國考那一套。

現在的大明學子,不能說就此便進入了卷的時代,但確實要開始走不同的路線了。一套四書五經為根本就打穿科途的做法,不利於大明將來更多領域的發展。

現在嘛,會試可稱六七品試,那麽舉人出身的、秀才出身的,自然是八品試、九品試。

還沒辦法直接走到按職位招考的階段,進士和秀才的初始授官差距也過大,這些都還是現實問題:總要讓人有動力、有盼頭。

其實解決辦法也不是沒有:參考之前的觀政制度。

進士初始可以授七品,但不能再像過去一般直接就做知縣什麽的了,基層鍛煉不能缺乏。

這樣一來,實際工作中,進士、舉人、秀才做的都是些八九品的基層事務。到銓選時,進士無非因為初始品級已經夠了會占優勢吧。

嚴嵩肯去做這件事,是因為他發現皇帝對他有提防了。不知是不是在浙江時提攜、扶持後進的舉動,讓皇帝覺得他有野心。

現在嚴世蕃“犯了事”,他與其受到別人的攻擊,不如退一步去挑起這個短時間內會得罪許多官和士子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