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吳承恩和未來

從這一年開始,三鼎甲有了新的定義。

在過去,三鼎甲是指鄉試、會試、殿試連中三元,都奪得第一。

在科舉的歷史上,這樣的人極其少。

詭異的是,不光這些連中三元的頂級學霸,哪怕是每一科的狀元,最終成就似乎都一般。歷史上最終留下更大名氣的,往往不是狀元。

反倒是嘉靖朝,情況似乎不一樣了。

第一個總理國務大臣費宏,是成化二十三年的狀元。

第二任張孚敬,是正德十六年的榜眼。

張璧略過。

而現在的楊慎,也是正德六年的狀元。

至於將來……三鼎甲有了新的含義,分別是三個方向的第一。

傳臚大典上,譚綸、沈坤、王崇古一起被喊到了殿內。

今天,也是他們三人有資格走禦道,從午門的中門離開。

三人之中,以沈坤的年紀最大,他和皇帝其實是同年生。

朱厚熜也頗感興趣地看著他:從答卷來看,完全是沒有系統規範的研究,純粹只是因為太博學。

這是一個真正對各種雜七雜八的東西感興趣的人。

“譚子理。”朱厚熜卻是先對譚綸說話,“你沒有制科要考。回鄉報喜後,回來就授職,開始歷練吧。”

譚綸謝了恩。

如今傳臚大典上的場面話越來越少,皇帝就是先當面看看他們。

而沈坤和王崇古二人,還有制科需要準備,他們這些有資格去參加制科考試的企業方向、科學院方向的新科進士們,分別到了皇明資產局和博研院裏去備考,一視同仁。

對於京城百姓來說,隨後的三鼎甲遊街只是個熱鬧。

但對於天下讀書人來說,隨後於三月十五刊登在《明報》上的新學制和新考綱,才更加重要。

這一回,文教部明確說了,後面不會再大改考制和考綱。

歷經十幾年,大明的科舉改頭換面,被稱作科學。

與之相配套的,是社學小學、中學、大學的學制。而小學、中學、大學畢業,則都將分別有識士、秀士、學士的學位證明。

這證明,就像以前給的出身文字一樣,是官方認可的學識水平。

由於鄉試、會試正副榜的出現,科舉逐漸轉變成為朝廷選拔高級人才的通道,正榜秀才、舉人不過只是參加考試的資格。

朝廷和地方尋常招錄官吏,又有了另一種公考,那種公考是不論正副榜,只要有相應學位證明就可以參加的。

再到科舉的層面,改名科學後,以後又將分科取士。從鄉試起,目前先設了官科、商科、理科。將來,或者還會設文科、農科、工科、藝科。

總而言之:識字是成為國家各行各業人才的開始,學位證明是各行各業判斷人才水平的依據。從識士、秀士、學士到會試副榜的碩士、會試正榜的博士,科舉這條道路中間多了分叉,也可以提前分流進入工作崗位。

這同樣是大明正在構建的一種新標準:讓才能也更加可衡量,有了廣泛受認可的學位證明,人才流動起來,更加稱得上“天下英雄盡入彀中”。

民間的議論紛紛自然是會有的。

那些老秀才、老舉人以後會怎麽想?

底層大量的秀才舉人,出身地位有貶值的跡象,這是讓他們厭煩的。

南北兩京國子監以後將改為專門的留學機構。權貴子弟的蔭子也要先完成基本的教育再給名額直接進入各省大學競爭,這就不像過去直接恩蔭國子監甚至直接恩蔭官職那麽爽快了。

各地民間的書院,過去都是大儒、同門一起抱團取暖,有豐富的書籍資源和學問老師,考起科舉來事半功倍,以後也要面臨新的形勢。如果不是在官辦大學考完畢業,那就沒有學士學位證明。要去考這新型的科舉,還不如先去官辦大學系統學習每一科的知識。

當年早有先見之明的楊廷和、費宏致仕後都把主要精力花在當地省份的大學院,如今更多人看明白了。

任他們怎麽議論、怎麽表達不滿,這件事還是會推下去。

三年。

三年後的會試和殿試,就要按新學制、新考綱來執行了。

說到考綱,這一回也極為不同。

不同之處在於,以前並沒有明確制定什麽考綱,只是默認四書五經。後來,多了陛下的實踐學、辯證法,多了王守仁、楊廷和等人的著述,多了一些必考的算學要略懂。

而這一次,文教部明文刊發,制定了真正意義上的考綱。

基本功底上,要識寫多少文字,清楚文法,記誦經典詩文明白其義,能書寫哪些體例文章。

其余功課,算學上要會哪些,天文地理常識要知道哪些,歷史人物要知道哪些,已經被參悟出來的物理大道知識要知道哪些,都在考綱裏列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