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這一仗是精神攻擊

文明存在得夠久、史料夠詳實豐富的好處就是:真有那種大才多讀史書融會貫通,那麽太陽底下就不算有新鮮事。

大明說是海陸並進,但兵圍漢城,一共才多少人馬?守軍又有多少?

尹元衡坐擁地利和兵力優勢卻始終不敢出城一戰拒敵,早就暴露了一切:他壓根經不起任何一敗。

守城嘛,只要城沒破,就算贏,還穩得住。

而在他的判斷裏,在明軍沒有主動總攻的情況下,出城退敵則必敗。

面對這樣的對手,張經毫無壓力。

大明固然強,朝鮮實則也稱不上很弱。

尹元衡連這種局面都不敢破,只說明城內如今全靠強壓。

距離形勢的徹底轉變,只欠一根導火索。

之前大殺士林派,沒有實現這一點。

歸根結底,那些身居官位的士林派,和將卒、城中普通百姓能尿到一個壺裏嗎?

大家根本就是不同的階層。

“比大明諸軍改制之前還不如,絕大多數都是征發入伍。”張經又對宋良臣說道,“王師呢?悉數募兵。天氣冷了,操練時喊響亮些。告訴大夥,遠征本就有額外餉銀,勝了還有犒賞。如今捱得越久,額外餉銀越多,還能只靠氣勢和謀略就全須全尾大獲全勝。所以,要喊響亮點,讓城內守軍知道王師士氣不減!”

有一些兵卒被派去幫助修築、守衛仁川城和海運糧道了,但漢城外仍舊還有兩萬余大軍在此。

這兩萬余“大軍”裏,真正屬於大明募兵精銳的,實則只有薊遼邊區的六千和北洋海師的兩千陸戰兵。剩余一萬多,實則屬於海陸長城公司和海運局,僅在這裏做做聲勢、承擔後勤等任務。

再加上平安道、黃海道的其他大明力量,總共也不及朝鮮如今剩余兵力的三分之一。大明出動到朝鮮的常備精銳軍力,總數不過一萬五。

可這麽多人都是在大明軍伍新操典之中走過來的。

如今一為保持士氣、二為禦寒,操練便是演一演軍陣進退,走走步。

問題是氣勢完全不同。

“一——二——三——四——立定!”

“左右哨,成鴛鴦梅花陣散開!”

“戰前三鼓!”

“咚咚咚咚咚——”,“為大明而戰!”

“咚咚咚咚咚——”,“忠於大明,忠於陛下!”

“咚咚咚咚咚——”,“保衛人民,英勇勝戰!”

心裏想著之前將官眉開眼笑傳的話,大明普通募兵們心裏樂開了花。

原來圍而不攻是為了讓他們能多得些出征的額外餉銀。那確實,多一個月,那就是多五錢銀子呢。

雖然不像之前在平安道和黃海道那樣能賺其他軍功,但至少也不兇險嘛。

如果只用這樣就把漢城拿下來,還不是攻破敵國都城的不世大功?大明多少年沒這等大功出現過了。

所以漢城守軍將卒面無人色地看著城外明軍又換了新花樣。

城下操練,喊聲震天。

這可不是之前三個方向每邊只有兩三百“投敵奸細”用朝鮮話喊一些讓城內人心不穩的言語。這是過萬大軍,有時候是成百上千的人喊口號,有時候是三個方向的全體大軍此起彼伏仿佛比嗓門、互相應答一般地齊聲呼喊。

這個聲音,城墻上的戰鼓聲就壓不下去了。

他們大部分人也聽不懂喊的是什麽,只聽得出氣勢雄渾。

就是今天了嗎?大的要來了嗎?

可惜就只是操練。

而操練很嚇人:全副武裝的鳥銃陣和鴛鴦陣精兵,還搞起了繞營越野拉練,從城墻外軍容整齊地路過。

誤以為這是攻勢的三面城墻上,守軍有放箭矢的。

回敬他們的,就是每天照例會有的幾炮。炮彈都是從空中越過拉練隊伍,轟到一裏多之外的城墻。距離太遠,傷害不夠大,但折磨性十足。

張經和宋良臣再改換套路的第一天,漢城守軍被搞得心驚膽顫,時刻提防決戰即將來臨。

第二天,文定王後感覺越來越需要刺激麻痹了,普雨被掏空。

第三天,明軍好似樂此不疲,喊得越來越熟練,甚至城北和城西的兵卒們拉起了軍歌。

天氣自然是在轉冷,但敵軍越來越活蹦亂跳,守軍長期精神緊繃,自然滋味不同。

第四天,尹元衡面無人色:三個方向輪流接力,這次明軍往往是數千人一起開口喊的話再也不能被任何聲音幹擾。

用的好像是剛學會的朝鮮話,喊的內容是:大明軍保衛人民,來朝鮮解救兄弟。圍了漢城幾個月,不是我們打不贏!

他不知是誰幫明軍翻譯的,但喊出來的話是朗朗上口、而且押韻的。

整個漢城上空都回蕩著大明惡魔的誦吟。

第五天,又多了一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