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謀勝

熬過了兩次位面大戰後,對於神州這類的機械科技位面,衛鏗可以說在大部分基礎技術鏈條上,處於全部“略懂”的狀態。

在潘多拉位面,衛鏗的分體對工業供應鏈的各行各業都“幹過”。

由此,在眼下神州位面,衛鏗能夠將各項技術按照難度進行分類篩選。大食地區是不可能建立全套的現代工業體系滴!但是可以將工業鏈上那占據百分之九十五,技術難度不高、對工人技術積累難度不大的項目給本土化。

在後進國家正常發展歷程中,對已知曉科學技術的總篩選,是一項看起來很普通、沒有任何獎項、最基礎的工作,但這恰恰是能決定國家命運的關鍵。

後進國家的起步,往往是工業基礎水平很低。如何在短期內,利用外來援助、采購,建立一套最適合本國水平的工業化模式。這需要舉國上下的學者進行調查、討論,最終慎重設計。

例如近古世代的新華。面對外國援助項目,先跳過那些眼花繚亂,但自己無法掌握的科技,自行選擇自己能造的坦克(59)、海軍艦艇(獵潛艇)、噴氣式戰機(殲7)。

這些自用武備,很長時間都是落後於世界一流水準。隨後數十年,周邊的勢力諸如日韓甚至印度,都從外來發達國家買來高過自身一個代差的武備。

但是從基礎上來做,有基礎的好處,能夠腳踏實地進步。

以至於進入信息時代後,周邊那些拿著買來新武備的小國在先進了那麽多年後,陡然發現了身邊土鱉j20、055後,心裏不平衡。

這些一直是跟在西方背後撿破爛的小國,一直以來認為自己科技水平比土鱉高,故覺得“自己上,自己也行”。跟著上馬了五代戰機、大型驅逐艦、超音速導彈等項目,甚至還想攢出航母,卻發現基礎不足,只能做ppt,高級點的是做個“心神”之類的航模。

這些小國不知道自己什麽時候落後了!他們才是基礎薄弱的國家。

後進國家試圖走工業化的過程中,保有獨立自主設計、規劃能力。這是一條非常艱難的道路。

商私體系下的先發國家,具有先發優勢。在其決定選擇某項核心科技作為突破方向的時候,可以利用文化輸出,掠奪後進國家相關方面人才。這種己方科研+3敵方科研-5的狀態下,可以快速搶占關鍵產業的制高點,例如近古時代的互聯網、人工智能、太空。

二十世紀的時候,東亞南亞的人才成批成批被歐美吸納。

天竺基本上是被吸幹了,連渣滓都不剩,能留在印度本土的,只剩下不受重視的三流人才。

在東亞這邊雖然可以保留大量二流人才,由於文化界拖後腿,留給國內的科研氛圍也非常不好。

所有的大公司討論科技,都在追求所謂“一流人才”。一再的舔,結果人家還是人往“高”處走。對部門能夠留得住的“二流人才”,則是看不上,給其的資金和組織架構上非常苛刻。

哪怕國內有部分想做事的國企科研部門,對留下來的二流人才給予物質和精神激勵,努力搞科研。但是這是一個長周期的投入,在還未結果前就被外界拉來對比,斥責為低效、無能。

自主決策工業設計能力,這其實是指揮棒。指揮棒被別人用繩子牽來牽去,下面所有協調戰略全部都是亂的。故近古時代歐美明明工業產值落後,卻仍然能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科技優勢。

因為科研有自由度,最大的病在輿論場上的心態。不懂行,卻想要顯示自己關心,眼巴巴地和舔狗一樣看著別人家構想概念,然後不把自家工匠作數,戴著指揮的白手套,拿著教棍瞎撥拉。

東亞在軍事上保持了自主設計的權力,堅定不移按照自己的需求來。故,雷達、造船業,最終經過了漫長積累,攢出電子、電力、通訊技術,進而在民用市場撬開了口子。

至於天竺的光輝戰機,指標一改再改,就是軍事上的典中典。幾十年來,設計隨著老爺們的眼界不斷變動。

在神州位面,衛鏗作為外人,目前把大食現在所需要以及有能力完成的工業,全部給規劃總結了出來。具體來看,篩選出來的都是屬於上一代科技,在旁人看來,有點“避難就易”。

但是,衛鏗的這種整合能力,還真不是大食地區這類沒有自主工業發展史的國家能做到的!

近古時代,兔子別看是一窮二白,在大清洋務運動、民國這段時間,就有自主追逐工業化的歷史,吃過了“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大虧。這些跌跌撞撞,甚至系統統計學上屬於無效打轉的過程,是正兒八經的工業發展史。

一個月內,衛鏗跑遍了整個波斯高原六百家業界最好的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