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高原區,是神州面積第三的治理區。(第一大是嶺北,第二大是西域。)

在只靠著茶馬古道通商時,這裏非常荒涼。

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後,西經聯向西開發,鐵路延伸到了高原,就如同第一次工業革命前嫩江平原的開發一樣,驟然繁榮。

並且相對西域、嶺北兩地,高原區域有一個神州人忽略,但歐洲人羨慕的優勢。光照多!

這地方和徽、蘇、魯是同一緯度的,相比西歐有洋流保溫,但實際上緯度和黑龍河一條線。

緯度高,就意味著冬季白天要短。中世紀歐洲發展歷程很大程度受限於此。

盡管現代有了電燈照明,白天的光照也是經濟活動能夠繁榮的重要因素。

請注意,神州高原地區是臨海的!

2282年環天竺洋經濟圈開始起步,剛好開始承接東亞西太平洋的工業鏈轉移。

這是大食地區的亞述戰役打出來的和平發展空間,由於東方聯軍在戰爭中令該地區力量體現出反外界幹涉的能力,被投資者認為是可以長遠投資的地帶。

當下該地區這麽好的地緣環境是主世界近古時代不具備的。

近古時代大英帝國後撤後,在印巴、巴以埋了兩個大雷。然後白頭鷹給毛熊腹部戰略增加壓力,開始教唆保守教派,埋了一系列小雷。毛熊倒了後,白頭鷹直接過河拆橋,把一個個試圖將該地區帶入近現代的穩定閥打掉,做了一大批炸藥和平獎支持的事情。再由著南亞三哥們一頓繼承英聯邦遺產的騷操作,這地方就沒得好了。

只有遏制住戰爭意外,讓該地區的治理者們開始著眼於長久發展,進而讓經濟騰飛。

2280年戰爭結束,天竺洋所有地方勢力在知道了當世該抱哪條大腿後,同時也意識到了鋼鐵洪流、導彈空艇的好處。

火箭飛彈可比用炸彈人來威脅西邊一千公裏外的歐洲國家,更能拿到應有的國際地位。所以紛紛開啟了工業化發展道路,接受了神州方面專家提供的一攬子工業輸出。

而天竺洋這一環內的高原區域,接下來要在這新興經濟圈內如何自處呢?

【衛鏗上一次穿越的時候,西經聯就打通了喜馬拉雅高原到天竺洋的隧道群,從孟加拉灣進入大海,所以是妥妥的天竺洋經濟體重要一員。】

如果單單是通過特高壓電網作為能源輸出,就是將這一手牌朝著坐吃山空的方向打。衛老爺雖然不是專業的經濟戰略家,但是至少要比大食地區現在那些軍閥眼界要廣闊,並且有發展耐心。

繁榮當然是要共同繁榮,但是產業鏈的上遊該搶、該卷,還是要當仁不讓。

高原地區現在的優勢,在於背靠神州。目前基礎建設還是比天竺洋其他地區要好,並且基礎教育水平高。這些都是目前能優先吸引投資,建設“產業鏈上遊”的優勢。

不過這些優勢,可不是萬年不變。隨著天竺洋其他地區發力,這個優勢極有可能變成先發劣勢。

(主世界燈塔在二十世紀的基礎設施優勢,在二十一世紀就不復存在了。)

衛鏗做了最嚴肅的預料:大食方面在接下來肯定會教育改革,同時解放社會上的生產力。並且優質碳氫能源會吸引來神州的投資。

高原區域必須應對競爭,進行長遠戰略布局。

布局是技術活,例如吸引投資,必須要把自己變成資金蓄水池。所以地產肯定要漲,但漲價要悠著點,要相對於周邊略高,確保投資在這裏保值,確保在條件相同下,科技產業鏈優先朝著自己這投資。

但絕不能任由地產狂飆。主世界這個時期:熱錢資本最喜歡在東亞房產上堆砌泡沫然後驟然抽空。對此,衛老爺讓白經奇(白招娣)幫自己看著場子。

衛老爺在天竺洋聚攏初始資金的時候,絕不會讓江南集團把自己給收割了。

衛鏗:世界的經濟就如同一個大監獄,你長槍依在對準別人,也得時刻給自己後門護上。

如何要讓高原區域升值?

衛鏗沒做什麽技術性的操作,采用了霸王硬上弓的方式。直接將洛水簽約的多所大學遷移到了高原。這些學校是不願意去的,但是錢給足了,建分校就可以。再然後將師資力量給挖了過去。教育師資力量過來的同時,一些氣息奄奄的產業鏈淘汰者被挖過來了。

金鳳凰也引不過來,就挖那些只剩一口氣的公司。

這可不是什麽風投,也絕不是什麽賭城操作。——而是確定這個盤口有贏家,所以就多頭下注壓上去。對沖平攤風險。

這是已經確定了天竺洋地區總經濟要騰飛,整個地區在長遠大趨勢中,急缺工業鏈補全。笨鳥先飛肯定能收獲到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