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5章 對戰蓋亞

回歸到大明時間線下遊上。這個因果源頭在經營壯大後,其下遊一千年已經變成了登陸“蓋亞系”位面的重要“渡口世界”。

3360年後,衛鏗領導的人類基座體系下多股力量和“蓋亞系”多次交鋒後,創造了數千條基座路線。(六十歲之後人類適應自然變化的演化線,為“基座路線”。)從數千個角度上完成了對蓋亞路線後勁不足的弊端比對。

在這些前期對抗中,都是其他穿越者在劇情線中作為領導者,衛鏗僅僅在其中作為“中人”記錄著。

只有大約在主世界3367年後,衛鏗才開始真正作為主力軍,諸天子世界的“人類基座”順著位面晉升,成功打進了蓋亞意識“常數穩定”的資產位面。

簡要概述,衛鏗囤積因果的大明,下遊歷史線發展:

位面歷史在嘉靖開海後,隨著東海上仙客指引,大明繞開了江南長不高的資本主義豆芽模式。這種最終變成“白銀病”的資本主義在西班牙身上也會出現,這種資本主義是“放貸派”,而只“產業派”的資本主義才能推進生產力和社會模式變革。

大明產業派將早期絲綢瓷器貿易積累的資本,投入到海外苔灣、福健礦產冶煉,與海外水利體系。完成了財富朝著工農業的正向增生,完成了門檻跨越。

隨後一百年中兩股資本力量相互鬥爭。但最終在小冰河時代決出勝負。

崇禎年間由於天災,江南集團的自私導致了大量家庭破產,人口挪移到了沿海重要工業區域。

“改稻為桑”和“羊吃人”是這個那個資本主義萌芽時代東西方的商私發展中的對照組。

在崇禎11年,滬海府加上湛江府加在一起,已經勝過了大明江南的全部工業產值。

且就在這個時候,崇禎帝出巡,回鄉祭祖過程中被當時北方起義軍用飛行器投擲炸彈給炸死了。

天知道當時那幫驛站出來的叛賊們是怎麽搞到當時最先進軍用飛行器,這成為了比“紅丸案”更離奇的“飛雷案”

在飛雷爆炸中連同一起不治身亡的還有明思宗(崇禎)的兩個兒子。

整個大明本來就矛盾非常劇烈,明思宗帶著兩個兒子撒手人寰後,並不是人死債消,而是讓帝國各種矛盾明面化。

大明政壇中在該“誰繼位”問題上,出現了內亂,江南方面支持了福王一系,

而工業派系先是支持魯王一系列,最終在史稱“二次靖難”的戰爭後,產業資本麾下的“膛線步槍”“明275式鋼炮”以及“致遠系鐵甲艦”的一系列工業武器的加持下,取得了勝利。

但“二次靖難”後,當時功高震主的產業派巨頭已經不滿足在皇權壓制下討生活了。他們隨後找到了秦王、潞王一系,搞起了皇室內閣,讓這個內閣作為橡皮圖章,而是由原先內閣首輔,進行國政總監。

一百年後權力還是回歸到了皇族內閣手,朱家完成內部團結,反客為主通過任免自己人掌握政務、軍權,以及赦免權,但皇族重新攬權是,也迎來了第一共和制度弊端總爆發。——即類似,大清末期皇族徹底收權迎來暴斃。

回顧這個埋了百年的坑

十七世紀,大明傳統的帝國體制,開始轉為近代化。

近代化初期,工業化打非工業化就是王道。所以在二次靖難中甭管江南金融資本當時發達。沒有形成工產業,以及靠著工產業才能維持軍事武裝,江南“烈火烹油”的放貸典當業一瞬間凋零了。戰敗後江南以“田畝”“宅邸產”“金融”為支柱的資本產業開始衰落,完全被工業資本收購。蘇州諸多名士持有的大量園林一文不值。

17世紀下半葉,南直隸地產在勞動力大幅度貶值後,被當時戰勝的工業寡頭收購,開始了鐵路建設,工廠建設。推進了接下來的的“大擴張”,以及“明廷十五賢王治四海”的時代

由於拖拉機、棉大衣的快速普及,原本難以開發的東北亞,西北,乃至高原,都成為了新興資本工業集團釋放壓力的區域(參考主世界美國大西進運動)。

但是大明這個人口泄壓過程中,改革是不徹底。

諸賢王在內閣中為了獲得聲望,對“二次靖難”江南派進行了五次大赦。

所以東林黨保持了自己的政治席位,並在幾十年後高舉“忠孝禮義信”,在戰後擴大文化影響力。

所以17世紀到18世紀雖然共和了百年後,朱明內一支存在極右派系,他們希效法漢朝,建立“仲明”的念頭,就一直沒有絕過。(孟,仲,季,蜀漢屬於季漢。)

但是工業資本集團已經沒有了“君臣道德”,可以說自司馬懿時代後,光武帝不常有,曹操則是常有!

明廷內極右派想要重建第二明帝國的想法和當時的大擴張時期,軍工分封出去的地主宗族是靠攏的,都希望在地方上完成“封地秩序”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