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5章 “第一次人理合作”

2845年,月球方面的生產力進行飛躍提升,開始有了“太陽系工廠”的氣勢。

月球在工業生產的規劃上,已經是布局在一百年後,比如說一百年後月球內部地下城該怎麽開發,現在已經在用“中微子”“地震波”等技術進行探測,並規劃未來一百公裏以下月殼建設

早在2820年到2830年期間,李圭的時代,當時人理聯盟前身領導班子,就有意的保持制造業產業在經濟上“過剩”的程度。

“過剩”被地球上那幫經濟學家們聲稱為浪費。但是衛鏗笑而不語。

衛鏗:經濟良好作用是安定人心,只有年年有余,人民才能輕松自由追逐理想。真正的浪費是無意義的戰爭,將大量資源投入到遺跡中,這特麽反而被地球經濟學家無視了。

不過嘛,衛鏗瞥了一眼月球方面人理聯盟生產規模,在有些產業的確是有些過分。

此時月球上的人均糧食消耗量是每年六百公斤,但是月球上有一點三億人,卻每年出欄了四千五百萬頭巨獸,每頭巨獸出欄後平均體重八噸。

這還是加工業最復雜的巨獸生產,要是按照螺肉來算,人均有機質擁有量更恐怖。

例如螺類生長速度快,轉化的蛋白質效率高,而人類地槽體系建設後,大量農場現在產出螺類有機質,是每年一千億噸級。這是目前地月系人類消費不過來的。

工業化一旦開啟,經濟繁盛期生產的物資總規模足夠幾十年後的人使用,但事實上“任何工業繁盛時期”的模式是不可能永遠持續。因為“工業化”創造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也是消耗了一代人的精力。

二十一世紀,各國的對策是建立倉儲體系,儲存短期物資,同時用第三產業抽離大量人口,離開制造業,壓低生產規模,亦或興建其他產業項目。如一些超大的基建工程:真空管道、水庫建設等項目開始不斷消耗“過剩”電力。確保奠基新的基礎條件支持未來專心。

至於現在,月球試圖給月球農業進行轉型,嗯,也就是開創新的蛋白質運用市場的模式,就是在工業上大量開發殖裝設備。

以太空戰艦為例,人理聯盟用封裝生物殖裝取代地球中的人類操作倉。類似用生物完技術完成自動化。

而在月球下方城建過程中,例如鉆探修建水庫的時,也是盡可能用“殖裝生物座艙”來替代人類在惡劣環境下的體力消耗。

一艘太空戰艦的殖裝生產,需要三十萬噸的蛋白質培養液才能消耗。

而月球深處各種工業生產機械類的“殖裝自動座艙”,也是需要大量蛋白質。

旁白:月球現在路線,就是“機械外殼的蟲群”殖裝座艙就是可以操控機械的蟲群。

月球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在緊追已經停滯的地球工業科技的同時,開辟了新的賽道。

衛鏗:應用科學就像一鍋湯,加了新佐料味道就不一樣了

2845年5月,地球方面看到驚人一幕,那就在月球赤道軌道上,一排排千米級別工程艦,沿著軌道排隊一樣進入月球表面太空,然後太空上展開框架,鋪設五十公裏級別的運輸船龍骨。

五十公裏級別運輸船是地球上上一代技術。

但是地球給月球安排的是農業區|基礎原材料地位,在拉格朗日點的老爺們的眼裏,月球在產業鏈中是不應該獲取這種超脫他們控制高端技術的。

至於地球的那些軌道工廠普通工人們,瞪著這上一代技術在月球上復刻,是酸溜溜說:“你們(月球)花錢來買就是,浪費資源造幹什麽?”

當然地球普通空間站工人說這句話是故意裝糊塗,那就是現在地球已經封鎖了月球采購艦隊。月球當然要自造,而不是耗費驚人的政治代價去采購。

只有此時地球聯邦頂層政治家們,是在刻意忽略自己這一方面“苛刻”的貿易規則,一味地歸罪於“月球不願意妥協,所以自討苦吃,浪費資源,建造這種落後技術產業。”

而跟風的地球中產小資們可不會換位思考“月球人自己把握自己命運的重要性”,依舊把地球地月系看成“一家”,即:地月系一家資源應該有己方的家主來安排。

故眼下地球輿情裹挾的狹隘“中產階層”傲慢認為,“錢就應該我們(地球)賺,為了人類,你(月球)不應該浪費資源重復建設。”

衛鏗感慨:“這種天定自己是主角的思維,值得贊賞,但同時自我代入導演,將別人定成配角,那就有病了。得得得,你們現在自定義舞台。我從台下走過,回家看電視”

就在地球盯著月球方這個競爭者的時候,地球方面真正威脅登場了。

在眼下諸天劇情中,中人能憋,而其他穿越者憋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