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6章 有田,有渠,有炕,有娃

3972年的星空田園。這是人類歷史上第八次工業革命了,在這次工業革命中,開始了智能信息粒子變革。

在這第八次工業革命中,星田完成了“星空工廠”,這些星空工廠加工大量“信息粒子”,並且讓多個信息粒子完成“智能糾纏”,隨後以亞光速發送,這讓現在的田園擴展速度,以指數方向擴張。

請注意,如果不考慮星際中復雜星雲環境,星海田園會以球形體積“爆炸”指數增大,

但然這只是理論,星海中多變的星際氣候,任何一顆變星拋射的物質層,都會如同地球上台風對農民傷害一樣,讓大片星田開墾血本無歸。

目前太陽系周圍這一小塊“星田”,無論是粒子的產量,還是發送的速度,都達到了光速的百分之七。

這個時代“新開的星田”擴張的速度,在過去一百年擴張了一百四十三倍,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田園的面積擴張到了一百六十七立方光年的龐大面積。

星田派總設計師:而下一個百年,田園將囊括二十三光年範圍內,所有的重要恒星。

人類已經是徹底擺脫了被傳統“自然星球”約束,物種屬性正在悄然變化,這是一個重大的生命歷史時刻。

但正如,水生動物上岸的演化過程中,在中途還有兩棲的過程,需要將卵產在水中水體中進行過渡,對水體的需求,還限制了生命的擴張。

後續進化刪不掉這個過程。基座是不能改。但是可以圍繞基座增加。

哺乳動物的初始發育階段,並未祛除“水環境”,它們只不過是制造了“水環境”~羊水。

星海田園的“有巢氏”計劃,經過了百年的技術探索,日趨成熟。現在,在太陽系一百四十個天文單位外,締造了最新的“人造天體”。

最新的星巢在柯伊伯帶,整體結構直徑有一千公裏,內部空間中有海洋、天空、大地。精確模擬地球環境的潮汐,日月周期,磁場波動等自然環境。

簡而言之,這裏比火星,金星殖民地,更契合人類新生代人類基座的初始發育。保證了人類從依賴星球環境的碳基物種,過渡到太空物種的過程穩定。

毫無疑問,隨著人類文明持續,“有巢氏工程”功耀千秋。

有巢氏計劃並不是星辰人類的第一個大工程,也不是最後一個。

38世紀後,可以正式的說,出現了星辰人類的概念。

最早的星辰人類,可以追溯到星環聯盟和玄色聯盟的時代。

那年玄色同盟對“衛中人”在太陽系外圍我行我素的行為,非常不對付,在他們施壓下,太陽系內環是派遣了一艘飛船來到太陽系外環。

這批原本奉命前來,為太陽系內環接收星田資產的人員,在到了田園和衛鏗進行交流後,有了共識。

他們看著廣袤無垠的宇宙,察覺自身的渺小,以及星田上的大有可為。於是乎,“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了。

當時太陽系內圈的“領導主義”,還在設想多種多樣鎮壓星田的方案:例如展開粒子波動有效率的破壞田園。甚至設定了在什麽情況下可以接受衛鏗投降。

但是隨著內圈外派到星田出差的人員反水,一切空想就化為了泡影。

40世紀人嘲笑38世紀那幫領導這種“賠了夫人又折兵”的行動是如此愚蠢,卻忽略了一個事實:兩種文化理念在較量中,相互之間是存在巨大隔閡,隔閡存在就會產生錯誤理解。

正如十九世紀的大清對歐洲列強的錯誤理解,以及二十一世紀老歐白們對東方的持續錯誤執念。

38世紀,太陽系中心處於“天命昭昭,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我就在羅馬”的海洋系文明思維。忽略在另一種文化中,江山社稷對農業民族有著天然號召,“握命於天,既壽永昌。”(授改成了握)…

……

40世紀隨著“星田區”對高能粒子信息加工技術進步,一簇簇智能粒子以亞光速的速度在太空中穩定轉彎圈地,形成天空田字格。值得一提是“智能粒子”最終會跑完幾個光年後,能級下降失去能量,但是星田的“作坊”對這種粒子總產量支撐的起這種消耗。

“種田”體系愈發完善。

太空對於傳統碳基生命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物質和能量極為的稀薄,無法汲取到足夠的負熵。

當然,這個問題亙古就存在,在長江黃河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獵物不夠吃了,怎麽辦?經營農田,而農田產出不夠怎麽辦,那就從靠天收,變成精耕細作。

農田所獲取的,就是維系生命的負熵。

中華文明一直是追求這個“負熵體系”的可利用效率。

地球上的戰國時期,六畝地可以養活一個勞動力,到了宋代時,太湖流域由於牛耕,曲犁等技術運用,一畝地可以養活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