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 師徒相見、東港罪人以及報告大豐收

從去年的六月一直到現在,只有半年都有時間完成了三篇數學頂刊論文,就已經非常非常驚人了……

四篇?

這是什麽速度?

那可是國際數學四大頂級期刊,可不是什麽普通的SCI數學期刊,即便是非常優秀的數學家,兩、三年能有一篇刊載就很了不起了。

更重要的是,幾篇論文涉及到了偏微分方程、數論、函數論以及現在這一篇明顯的復雜性理論問題。

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一般只有年齡大的老教授能夠涉及到如此多的領域,即便是老教授,也都是專精一個領域,很難在多個領域都有拿得出手的成果。

另外……

王浩可以說是天才,很厲害也就罷了,這個叫羅大勇的家夥,到底是從哪裏冒出來的?

他們都注意到了,論文第一作者是羅大勇。

之前王浩發表的幾篇頂刊論文,就只有他一個作者,說明研究就是他一個人做的。

現在則是和羅大勇合作,羅大勇是第一作者,肯定是研究的主力人物,而介紹中都標注著西海大學。

圖同構問題,是一個數學計算機領域的‘常規問題’,就是說大家都知道這個問題,但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

在幾年前,有個芝加哥大學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家,名字叫拉斯洛·鮑鮑伊,他宣布發現了一種數學方法,可以用比原來少的多的步驟,來判斷兩個網絡是不是完全相同,也就是宣布了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圖同構問題。

但是,拉斯洛·鮑鮑伊的研究,也只是用‘少的多的步驟’,而不是真正把NP問題轉化為P問題。

兩者的區別在於,拉斯洛·鮑鮑伊所說的方法,也只是簡化了判定復雜網絡對比的步驟,而不是說‘確定’會用多少步驟。

這是不同的概念,區別在於計算步驟是否確定。

如果計算步驟確定,就成為了P問題,但無法確定步驟的計算,就導致會出現一個問題——也許花費一個步驟就能夠得到答案,也許花費指數級的步驟甚至無法計算出來。

拉斯洛·鮑鮑伊連續做了三次成果報告,在研究內容中還是有幾點被質疑,最終連成果論文都沒有發表。

現在羅大勇和王浩一起的研究,也不知道進展到什麽地步,但能夠登上四大數學期刊之一的《數學新進展》,顯然成果肯定是非常驚人的。

好多人都迫不及待的想研究一下。

接下來的話題,都圍繞在王浩和羅大勇的研究上,然後簡單的介紹了一下,說明他們已經把圖同構問題,從NP問題轉化為P問題。

這也讓其他人很吃驚。

不過王浩還是反復的強調著,“這個研究主要都是羅大勇做的,我只是提供了一些參考意見。”

邱成文也對羅大勇感興趣,因為這個成果確實很突出。

王浩也簡單介紹了一下,“他就是那種很專注的天才,幾年時間就只做一項研究。”

“哈哈哈~~”

這個說法反倒讓邱成文笑了出來,“你一個半年多時間發四篇頂刊的人,說別人天才,還真是有意思了。”

“看來這個羅大勇還真是天才啊!”

邱成文當然也是天才。

每一個菲爾茲獲得者都可以說是絕頂天才,在菲爾茲獲得者群體中,什麽三歲開始學寫字、五歲開始自己讀書,十歲出頭上大學、二十歲之前博士畢業……類似的履歷能找到一大堆。

比如,皮特·舒爾茨,20歲正常上大學,比大部分普通人都晚一些,但22歲就博士畢業了。

這種履歷都可以用‘神仙’來形容。

邱成文的履歷也相當驚人,20歲的時候就已經大學畢業,22歲就已經獲得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數學博士,師從著名的數學家陳省身。

年僅25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著名的數學聖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教授。

32歲獲得菲爾茲獎。

即便如此天才的邱成文,看到王浩能在短短半年多時間內,完成如此多的數學頂級成果,也感到相當的驚訝。

但是邱成文並不像其他人一樣,以看‘神仙’的眼光看王浩,他是能夠理解的,因為他自己年輕的時候,也和王浩一樣,被別人當成是‘神仙’來看。

毫無疑問。

王浩這樣非常特殊的天才,已經散發出獲得國際數學大獎的氣息,他也認為王浩獲得菲爾茲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不過接下來邱成文和王浩談的,並不是他刊登在頂刊上的數學論文,而是提到了一個不怎麽知名的論文——

《十三類偏微分方程的求解》。

這篇論文都快要被王浩忘在腦後,結果被邱成文特別提了起來,還贊嘆的說道,“這篇論文簡直是絕了,我們中心好多人都看過,而且我還推薦給了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