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不是復刻,而是超越!

帕森斯的想法並不是特例。

在華人數學家大會結束以後,全世界有很多媒體都做出了報道。

報道中詳細說明了王浩的新成果,也就是以構造單元素導體內的微觀拓撲形態,來側面的對湮滅力的作用方式進行描述。

這是湮滅理論出現以後,第一次完成相關的數學構架。

同時,王浩還利用構造出的數學內容計算出,粒子對撞實驗中出現的‘數據缺失’波動,等於是第二次對實驗進行了預測。

很多學者頓時對湮滅理論產生了興趣。

他們中有的和帕森斯的想法一樣,也是為了能申請到更多的經費,有的則是非常感興趣,覺得找到一個新方向進行研究。

其實,為了經費去做研究,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科學家也是人,也都有自己的生活。

大部分科研人員做研究並不全是興趣愛好,尤其是一些年輕的科研人員,他們會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選擇更容易申請到經費的項目。

有了經費,才能進行後續研究。

另外,許多的學者也看到了湮滅理論的潛力,一個有潛力的新領域,就會變得非常吸引人,因為新的領域更容易出成果。

最初的弦理論就是這樣的。

弦理論最初出現,是為了對於粒子對撞實驗中發現的大量介子進行解釋,理論的發起人是意大利物理學家加布裏埃爾·維尼齊亞諾。

在粒子對撞實驗過程中,物理學家們發現介子的自旋和重量,存在一個非常簡單的線性關系。

加布裏埃爾·維尼齊亞諾根據實驗結果‘猜’出了一個方程。

後來其他物理學家,對於維尼奇亞諾的方程進行了解釋,他們假設存在比粒子更小的基本單位——弦,他們計算弦之間的相互作用,來重新構造出維尼奇亞諾的數學公式。

這就是弦理論的雛形。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弦理論無疑是一個全新的理論,理論很快就被拓展出“開弦”、“閉弦”和“超弦”,主要都是用來描述一類叫作“玻色子”的粒子。

後來到了80年代末,內沃和拉蒙一起做出了貢獻,把弦論覆蓋範圍擴展到了費米子,也就是超弦理論。

這樣的弦理論,已經可以解釋包括引力在內的所有基本粒子,並成為物理的大統一理論。

再後來就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愛德華·威騰,根據研究構造出了更進一步的M理論,實現了弦理論的第二次革命。

從弦理論的發展歷史就能發現,從最初出現弦理論到理論的完善,發展速度是非常非常快的。

在最初的二十年、三十年時間裏,很多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都參與到了弦理論的塑造工作,讓理論得到一步步的快速完善,他們也有了一個個的成果。

最近的二十年,弦理論幾乎沒什麽發展可言。

偶爾有一些小成果,也很難再引起多大的注意,即便被認為弦理論第一人的愛德華·威騰,在弦理論的完善方面,也同樣沒有太過突出的成果。

毫無疑問,弦理論的研究已經陷入了瓶頸。

湮滅理論則是最新的理論。

和弦理論相比,湮滅理論有個很大的優勢,就是可以通過理論的研究,對實驗進行驗證,甚至計算出粒子對撞的結果,就說明湮滅力很可能是存在的,湮滅理論也很可能是正確的。

去研究一項正確的理論,肯定會擁有巨大的潛力。

當然,相比弦理論來說,湮滅理論的問題也很明顯,它不是大一統的理論,無法去解釋復雜的粒子問題。

它出現的目的,只是引入一種叫做‘湮滅力’的微觀力,而理論的一些定義和解釋,似乎和現有的微觀物理體系毫無關聯。

在離開陵城回到嗬蘭後,迪迪埃·馬約爾接受了記者采訪,他說起了華人數學家大會發生的事情,對於王浩和保羅菲爾·瓊斯,都表示了一下贊嘆,隨後,他對弦理論和湮滅理論的差別進行了解釋,“兩者是完全不同的。”

“弦理論的目標是解釋所有的物理,實現物理體系的大一統。”

“湮滅理論,主要目的是把引力引入到微觀物理體系中,湮滅力就是引力的微觀表現形式。理論中增加了一個質量和空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但也沒有更多解釋了。”

“在我的理解裏,湮滅理論是現有微觀物理體系的一個補充。”

“至於和弦理論底層定義的沖突,我認為這種表述並不準確。首先,弦理論只是一種物理解釋,首先要證明弦理論的正確,才可以用‘沖突’來說明它和湮滅理論的關系。”

作為一名實驗物理學家,迪迪埃·馬約爾無疑支持湮滅理論。

原因很簡單,湮滅理論能預測實驗,湮滅力的存在,未來很可能得到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