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一項全新的物理,組織反重力國際會議!

林文基的反重力實驗團隊確實有新的發現。

在進行疊加力場的研究中,他們發現金屬材料通過力場邊緣,會在短時間內,呈現出極為微弱的磁場反應。

這個發現的過程也很巧合。

當時實驗人員把疊加力場內的實驗品調整位置,後來實驗結束以後,他們看了整個實驗過程,通過監控錄像才發現,有兩個金屬材料黏連在一起。

有人覺得可能是個新發現,後來連續做了幾次實驗才確定下來,因為金屬材料表面的磁場反應極為微弱,他們又追加了進行幾次實驗。

整個團隊都認為是個非常重要的發現,但他們卻沒有公開出來,暫時只是內部討論一些實驗情況。

這主要是因為他們擔心,把研究發現公開出來,可能會給其他團隊做嫁衣。

一則是,他們並不知道發現意味著什麽。

二則,這個實驗並不復雜,就只是對疊加立場的研究而已。

林文基的團隊技術水平也不夠,他們最高只能制造出38%的反重力場強。

現在國際高端的技術,比如菲利普·羅雷爾的團隊,已經能制造出60%以上的反重力場了。

西海大學的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甚至能制造70%以上的反重力場,而且他們能制造出超高強度的橫向力場,據說最高能超過80%。

其他的反重力團隊,技術水平各有不同,但大多都處在35%到50%之間。

這只是以制造反重力場強的高低來做判斷的。

實際上,有一些反重力研究團隊,並沒有投入精力在提升反重力場強上,而是專門去研究反重力場的特性。

現在林文基團隊的新發現,毫無疑問和反重力場特性相關,成果發布出去,肯定會快速被其他團隊復刻,而他們又不知道具體代表了什麽,發布出去有害無益。

所以林文基才希望能夠找到相關的理論解釋,來確定新發現代表了什麽。

他最開始是希望和帕森斯一起研究。

帕森斯是著名的湮滅理論專家,也是佛羅裏達州立大學的教授,自然是很好的合作夥伴。

現在就不一樣了。

當看到《強湮滅力》的研究論文,林文基馬上就意識到,他們的新發現很可能和強湮滅力有關。

“其中有一段電子奇異反應的解釋,可能就會引起磁場反應。”

“所以我們的新發現很可能和強湮滅力有關……”

林文基思考著回到了團隊,馬上就提醒所有人,針對新發現要進行絕對保密,他還說明了自己要做什麽,“我覺得應該咨詢一下王浩博士。”

“比起萊德利,我還是更相信王浩……”

其他人也表示同意。

雖然王浩是種花家的學者,但要比其他人值得信任的多。

一則是,王浩是湮滅理論的創始人,湮滅理論領域範圍內,根本不可能有人比得上王浩。

即便湮滅理論內部已經形成了派系,一些強硬的‘歐美派’人士,甚至宣稱有些物理學家,對湮滅理論的理解水平,已經完全不亞於王浩。

但是,宣稱畢竟只是宣稱,說出來也根本沒有人相信,最少沒有頂尖學者會相信。

另外,王浩並不缺少榮譽。

面對一項可能是諾貝爾級成果的誘惑,也只有王浩這樣的頂級科學家才會不心動。

原因很簡單,他有很多項研究,早已超越了‘諾貝爾級’。

……

《自然》雜志快速發表了論文,讓王浩都感到很意外。

當然,快速發表也是好消息,只不過王浩更在意的是強湮滅力相關的研究。

現在已經發現了和強湮滅力有關的現象,但想從這個方向進行研究也是很不容易的。

現在能確定的是疊加立場邊緣,只是和強湮滅力有關,並不是強湮滅力場。

那種效果可以理解為強湮滅力的能量邊緣效應,也可以理解為強湮滅力場的拓撲表現。

區別有兩點。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非持續性,或者稱作是‘間歇性’,疊加邊緣的效果並不是一直持續的,即便疊加力場一直維持存在狀態,效果也是‘出現、消失、再出現、再消失’,體現出了一種間歇波動性質。

總之,效果並不穩定。

王浩也不清楚具體的原因,但他能肯定效果確實具有間歇性。

另外,就是疊加力場邊緣,有效果的部分太過於薄弱。

實驗組下一步研究計劃就是,制造更強的疊加力場,希望得到更多的數據。

雖然下一步研究還沒有開始,但王浩已經有了預感,覺得研究不會有太大收獲,最多就只是疊加力場邊緣,會讓通過的物質表現出更強的磁場特性。

僅此而已。

“想要有新的發現,只是增加疊加力場的強度肯定不行,必須要有新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