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漂亮和醜陋,最終成果,終於哭出來的丁志強!

丁志強自認為早就對王浩有了深刻的了解。

王浩老師的教育方法就是不斷進行反向的PUA,通過不斷給予誇獎以及肯定的方式,來讓學生獲得自信,變得更加的努力。

這種方法就像是在教育小孩子,說的難聽一些,就像是在訓練大猩猩。

比如,大猩猩做了什麽正確的事情,就丟過去一個食物,下一次大猩猩就知道,自己應該怎麽做了。

如果沒有看透教育方式,被誇獎倒是感覺很好,但看透了就沒意思了。

丁志強肯定是不會上當的。

他現在根本不會因為王浩的誇獎感到高興,反倒是感到非常郁悶。

當然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大丈夫能屈能伸。

丁志強還是知道自己應該怎麽做的,在辦公室的這種情況,想完全混過去肯定不可能,最少也要達到能看懂內容的程度。

不管針對研究有沒有想法,只要看懂內容,就等於是努力了。

因為去想……

也不可能想出正確方法。

丁志強對此毫無信心,更主要因為研究是王浩在做,王浩是世界最頂級的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是世界公認最優秀的科學天才之一。

在很多人心裏,‘之一’的評價都可以去掉。

這種天才所做的研究,是努力去想就能夠有幫助的嗎?

別開玩笑了!

所以丁志強的做法,就是王浩給什麽內容看明白就可以了。

當看到邱會安因為被誇獎而露出笑容時,丁志強不由的搖頭嘆氣,心裏感嘆著,“邱師哥,還是太單純了!”

另一邊,邱會安的感受完全不同,他是真心因為王浩的誇獎感到高興。

因為……

王浩似乎一直在誇丁志強。

人,就怕對比。

他們明明是一起看研究內容,王浩老師也是對他們一起進行提問,但好多次丁志強說什麽,都能夠得到肯定和贊嘆,而自己都快被忽略掉了。

邱會安倒是不覺得王浩‘偏心眼’,他也不會產生這種想法,因為每一次丁志強說的,似乎都是他‘想不到’的。

這就很神奇了。

邱會安針對這個問題也思考過,覺得可能是自己的想法‘太大眾化’,而丁志強是那種特殊的天才,總是能找到關鍵點。

好在,他也終於被誇獎一下,頓時感覺自己沒有白白付出努力。

和丁志強想的一樣,邱會安被誇獎以後感到很高興,也頓時有了自信,覺得應該繼續努力。

可看著手裏的東西,還是感覺頭皮發麻。

那些是王浩剛剛完成的研究內容,要求只是讓他們看懂而已,可僅僅是看懂也很不容易了。

“王老師,真是太厲害了!”

邱會安滿心感嘆。

在最初讀研究生的時候,他只感覺王浩老師很厲害,能做出那麽多的研究。

現在已經讀博好多年,跟著王浩一起學習好多年,他不僅沒有感覺拉近差距,反倒感覺差距更大了。

王浩老師剛剛做出的研究,也就是進行的數學推導、計算、分析內容,想要看明白都很不容易,更不用說以此去進行下一步研究了。

於此同時。

王浩倒是感到很開心,因為邱會安的說法提供了靈感值,等於是推進了研究進度。

之前最開始做研究的時候,他直接找了丁志強,就是因為丁志強總是能有一些出息的想法。

這對於研究來說是非常珍貴的。

不管是任何領域的研究,常規的思路想法大多一文不值。

這也是年紀大的學者難有創新的重要原因,年紀大的學者吸收了太多帶有‘正確’標簽的知識內容,每當遇到什麽問題的時候,他們都能夠想到標記為‘正確’的內容。

這樣一來,其他想法就下意識的被認為不正確。

最簡單的,1+1等於2。

所有人都知道‘1+1等於2’,‘1+1等於2’就是帶有‘正確’標簽的內容,懷疑‘1+1等於2’或許會被認為智商有問題。

很多領域的知識在深入幾個層次,也有很多帶有‘正確’標簽的內容,或者是‘正確’標簽的方法,甚至是帶有‘正確’標簽的思考方式。

大量的‘正確’也就會讓學者思維固化,很難破開‘正確’的迷障,真正研究出新穎的內容。

數學,更是如此。

絕大部分優秀的數學家,取得人生最巔峰的成果,都是在40歲以前,正因為如此,菲爾茲獎的獲獎年齡,才會值頒發給40歲及以下的數學家。

王浩距離40歲還很遠,但因為做過很多的研究,腦子裏有海量的知識,他感覺自己的思維,有時候也會被‘正確’所固化,面對一個問題的時候,遲遲都不能找到方向。

當然,其實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