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章 微米級材料制造,劉雲利:我們是被打擊太多次了!

材料制造,要找專業人士。

顆粒性材料的制造牽扯到金屬精密加工技術,王浩找到了國內最頂尖的精工專家楊雲和院士。

楊雲和是工程院院士。

他是哈佛大學材料工程專業畢業,擁有機械和材料工程雙博士學位,獲得過阿爾弗雷德·斯隆獎、科學基金會沃特曼獎等榮譽,並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被聘為終身教授。

後來楊雲和決定回國發展,擔任東港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並在任期內當選了工程院院士。

在離開東港大學以後,楊雲和進入國內最頂尖的精工企業‘東工精密’,專注於改善提升金屬相關制造技術的研究。

王浩的行程還是非常隱秘的。

他沒有去東工精密公司研發部,而是去了一個金屬制造相關的學術會議場地,在邊側的小房間裏,等到了來參加會議的楊雲和。

楊雲和見到王浩非常熱情,他過來握手道,“徐老師給我打了電話。我是完全沒想到,王院士,你會親自過來。”

“客氣了。”

王浩寒暄了一句,就說道,“我這也是沒有辦法,研究實在是太著急了。國內精工領域,東工精密是最尖端的,楊院士,你是最頂尖的專家。”

楊雲和沒有再謙虛,直接問道,“具體有什麽需求?”

王浩拿出了繪制的圖紙,指著上面畫出的顆粒狀圖像,“我想問一下,以東工精密的技術能力,這種形狀的金屬材料,最低能做到多小?”

楊雲和拿過圖紙看了一下,皺著眉頭問道,“精度要求高嗎?”

王浩想了想說道,“不要求高精度,但整體不能偏差太大,我們是想制造這樣的金屬顆粒。”

“……一毫米吧。”

楊雲和猶豫了一下,繼續道,“這個形狀制造的難點在於下面三個面的半圓凹陷,還有上面的半圓凸起。”

“首先要進行模型設計,但因為太過於微小,就肯定會出現誤差。”

“如果再低,就需要研究方案了,可能就不只是純粹的金屬物理性切割制造。”

他說著停了一下,想想繼續說道,“王院士,你應該知道芯片吧?我並不是說要制造納米級的微小顆粒,但因為形態復雜,只要制造比毫米級更微小的顆粒,就需要一種類似的技術。”

“這可不是直接能做出來的,需要完善一個系統性的體系。”

楊雲和連續解釋一大通。

王浩思索著說道,“也就是說,如果是制造毫米以上大小的顆粒,設計一下就可以直接生產,但如果再小就很難了,對吧?”

楊雲和點頭,“再小,就不是單純切割、塑性能解決的了。”

“當然,如果不計成本的去專門做研究,也能找到方法制造更精細的顆粒,只不過就大量的投入和時間了。”

王浩心裏有譜了。

……

楊雲和給出的答案,比預想的還要好一些。

王浩以為毫米級的顆粒都很難制造出來,畢竟圖紙上顆粒的形狀實在太復雜了。

現在來說,毫米暫時也夠用了。

他和楊雲和又聊了一下,知道對方還要參加會議,就沒有再繼續打擾,而是返回了西海大學。

本來是想直接去湮滅力場實驗基地,再想想幹脆就去了納微材料實驗室找到了正忙碌著的夏國斌。

夏國斌依舊在做‘超導合金微性態研究工作’。

王浩到實驗室操作間的時候,夏國斌正穿著白大褂在忙碌著,他扭過頭看到王浩,朝著其他人交代幾句就出來了。

“王院士,你來了!”

夏國斌招呼一聲,馬上說道,“我們的研究最近可沒有發現。”

他的話音裏帶著一股酸楚。

之前王浩來談研究的問題,他還覺得要價五百萬太高了,自動降低到了四百萬。

後來才知道對方準備了兩千萬。

兩千萬變成了四百萬,感覺像是心臟被狠狠的紮了一刀。

王浩倒是沒在意夏國斌的口氣,而是說道,“不是為了項目,這次我來是想咨詢一個問題。”

“什麽?”

夏國斌的預期頓時變成了迷茫,他想不出王浩會有什麽問題來問自己。

王浩拿出了顆粒方案的圖紙,鋪在桌子上說道,“夏教授,看看這個立體圖形,是個十三面體,上方的一個面半圓突出,下方三個小面半圓凹陷。”

“嗯、嗯。”

夏國斌邊看著邊點頭。

“你是納微材料的專家,有沒有方法能夠制造像這樣形狀的微米級金屬顆粒?”

“——?”

夏國斌半張著嘴愣住了。

他反應了好半天才,似乎才回過神,表情誇張的反問道,“微米級?這麽復雜的結構?”

“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