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技術差距有多大?竄天猴和精確制導導彈

f射線是湮滅力場實驗組的研究發現。

後來f射線被單獨分離出來組建全新的實驗組,並直接歸屬軍方以及科技部門領導,其目的就是把f射線當做一種區別於強湮滅力場的技術做研究。

當大手筆投入做一種單獨技術的研究,實現技術的應用自然是就是最終目的之一。

但一直到現在為止,F射線依舊只是實驗室技術。

最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設備的成本太高昂,可靠和安全性無法做評估,二則是激發需求高,而精準度過低。

在實驗直流反重力技術以及顆粒性材料基礎支持下,F射線發生設備的可靠和安全性大大提升,再加上內置了微型核反應堆,F射線發生設備需要全天候24小時運行。

幾個方面加在一起,解決了很多的問題,讓f射線具有了一定的實用性。

但是,精準度的問題依舊沒有改善。

f射線的激發口是無法即時調整的,只能朝著一個方向發射,就讓技術顯得很雞肋。

如果能解決了精準度問題,F射線的實用性就會大大增加。

因為設備的笨重以及其他問題,激發口是無法做即時調整的,最多只能做到多開放幾個激發口,但F射線是直線傳播,可覆蓋的方向依舊非常有限。

現在就有了新的解決方案。

如果能夠發射扇面型的f射線,其覆蓋範圍就會大大增加,就像是劉雲利所說,“最差也能夠用在防空領域。”

在得到了王浩明確的答復後,廖建國和劉雲利都非常的激動,他們又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而且是直接增加f射線的覆蓋面積,若是能夠研究出來,都可以開始論證制造可服役的F射線武器。

這也就達到了讓F射線技術實現應用的目的。

扇面型釋放射線是一個技術想法,確實是很不錯的研究方向,但想要真正的研究出來可是很不容易的,暫時也只能順著想法慢慢去研究。

他們的工作實在太多了。

現在實驗組的主方向是完善微米級顆粒性材料設備,才能夠制造出更高強度的f射線。

同時,他們還要配合核聚變論證的實驗研究。

實驗組內一些設備也需要升級和維護,每一天時間都忙忙碌碌的,工作好像根本就幹不完。

劉雲利是實驗組的技術負責人、主力幹將。

他整天忙的暈頭轉向。

即便如此,他也感到非常的高興,因為f射線已經不僅僅是一項保密技術,也漸漸的具有了實用性價值,並和多方面的研究直接掛鉤。

這就說明了技術的發展。

作為f射線研究的元老級人物,他自然會希望F射線技術能夠有更多的應用,有更多的發展。

另一邊。

王浩覺得劉雲利的想法很好,因為他並沒有想過把F射線變成‘F扇面’。

這個想法非常超前。

‘F扇面’是否能夠成功激發,取決於強度和內部的能量支持,原來f射線的持續時間非常短暫,自然不可能成功激發扇面形射線。

即便有了內部微型核反應堆的支持,是否能實現也是個未知數。

從理論上來分析,即便是能夠成功釋放出來,因為覆蓋面積大大增加,所影響的距離自然也就大大降低。

“實驗組那邊已經證明,F射線持續時間和內部能源強度正相關。”

“如果是扇面,需求的能量強度就太高了。”

“想達到釋放f射線扇面的程度,設備必須要內置強能量源支持……核聚變啊……”

王浩越發感受到核聚變技術的重要性。

他輕輕搖了搖頭,繼續看起了核聚變論證相關的實驗報告,汪百川已經提交了第一次實驗的報告。

汪百川的實驗大獲成功。

這對於核聚變論證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具有非常關鍵的意義和價值,他們的實驗證明了氘氘反應的可行性,就同時解決了兩個論證問題。

一個是點火,一個是材料。

雖然最初的想法就是這樣,但技術論證不能憑空想象,一切還是要以實驗為基礎。

王浩也對於核聚變的研究充滿了期待,“論證,估計要半年以上吧。”

“再投入到設計、制造,以及後期的調試……一年,大概率完不成,兩年……可能吧?”

他有些不確定。

當王浩正陷入思考的時候,辦公室的門忽然被敲響了,他擡起頭輕聲說道,“進!”

找過來的是何毅。

何毅和王浩打了聲招呼,走過來把平板電腦放在桌上,說道,“看看這個,對我們會不會有影響?”

王浩帶著疑惑看了起來。

那是《前沿物理雜志》新一期內容,上面是國際湮滅理論組織的最新研究,他們利用對強湮滅力場進行磁幹涉的研究,成功制造出脫離場力之外的圓柱形強湮滅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