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 摒棄前嫌、同心協力?模擬計算問題

會議室裏。

王浩開始講解核聚變裝置的主框架。

主框架包含幾十頁的內容,設計圖上主要包含外層螺旋磁場、強湮滅力場、內部的反重力場以及下方的支持設備,周圍則有包含冷卻系統、能源控制系統、以及連帶的輸出端口控制系統,等等。

每一個部分都包含了很多內容。

他主要講解的是幾個大型的系統,比如磁場控制、底層力場支持構架、電子控制系統,也包括輸出端口的設計等。

所有內容都是主要構架,並沒有細節到材料或技術。

主設計組的工作也是完善構架,細節化的內容有其他組來負責。

每個人都認真的聽著。

多數人最開始都認為王浩拿出的只是粗略版本,給出一個大體的框架就差不多了,可沒想到的是,他講解的內容非常精細,框架已經牽扯到方方面面的內容,給人的感覺就已經很完善了。

等大部分講解完成以後,他們發現主內容都已經有了,心裏不由得很是驚訝,“這個設計比理想化的托卡馬克裝置,實現的可能性高的多。”

“主框架已經牽扯到了控制核聚變的每一個難點……”

“好像設計已經完成了?”

有些人甚至感覺工作已經完成了,“接下來就是完善細節?分配工作?我感覺這個設計已經不能修改了。”

實際上,還是有很大完善空間的。

王浩在不斷講解的過程中,依靠《教學的饋贈》也獲得了不少的靈感,他順帶就加了上去,很直白的講了出來。

這也讓大家對於主框架的認識更加全面。

他們都感覺設計已經可以了,接下來就是解決各部分材料和技術的問題。

這種感覺很荒謬。

因為研究才只是剛剛開始,設計組也還處在籌建過程中,連人員都缺少很多,結果主框架設計似乎完成了。

這就好像是面臨一個解題過程非常復雜的數學問題。

王浩已經把解題步驟都設定好了。

他們只要按照解題的步驟,一個個去填充細節的內容,題目就能夠順利的解決。

當然,結果不一定正確。

不正確的原因在於,研究會收到材料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有些設計看似是合理的,真正去細節化研究的時候,就會受限於技術水平導致無法實現。

比如,內層材料計算得出,需要能夠承受一萬攝氏度的高溫。

顯然。

現在沒有任何材料能承受如此高溫,相應的問題自然就無法解決,設計也要再進行修改。

但不管怎麽說,王浩給出的主框架已經有了整體的思路。

“有這個設計做打底,即便是設計最終完成不了,感覺也可以交差了……”有個老院士扯著嘴角說道。

“現在就能做到這種地步,王浩院士準備的很充分啊。”

“看來核聚變論證能通過也是很正常的,他們可能很早就開始研究相關內容了。”

“我發現研究比想象中的容易……”

“……”

等會議結束以後,王浩就帶著丁志強、羅大勇等人,去了分配給他們的辦公室。

會議廳還要有很多人。

他們也不由的激烈討論起來,周東偉院士忽然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有沒有注意到,王浩院士做的主框架設計似乎沒有其他的反重力設備?”

很多人頓時反應過來。

國際湮滅理論組織公開過他們的設備照片,所謂的強湮滅力場發生設備,給人的感覺就是好幾台反重力發生設備圍成一個圈,設備占據了大量的空間,所制造出強湮滅力場卻只有中間一個球。

所以,很多人想象中的核聚變裝置,會有好多反重力設備在周圍環繞,就不可能騰出空間,放置其他的大型設備。

王浩做的主框架設計根本沒有這些反重力設備。

“這是怎麽回事?”

“那些反重力設備在哪裏?如果按照這個框架來說,根本沒有空間啊。”

“不太對吧?”

“還是說王浩院士沒有考慮到其他反重力設備?只是搭建了和核聚變裝置有關的框架……”

“……”

在眾人的談論聲中,湯建軍自得的一笑,開口說道,“反正你們早晚也要知道,我就在這裏說了。”

“什麽?”

所有人都看了過去。

湯建軍很享受被矚目的感覺,他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才不急不慢的說道,“其實我們早就有了,用一台設備制造反重力場、強湮滅力場的技術。”

“你們看王浩院士畫的主框架,下面方方框框的東西,就是湮滅力場支持設備。”

所有人頓時驚住了。

他們努力的消化了這個信息,但好半天還是感覺非常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