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四維產物?重大發現,不具放射性的一階β鐵58!

會議繼續展開。

王浩的發言只是對於致密材料技術、未來元素以及發現的一階元素做個大致的介紹。

接下來就是詳細介紹。

何毅、向乾生、王金路等人分別做發言。

他們分別做出詳細的說明,包括致密材料技術對材料性能的提升、包括未來β鐵元素的物理特性,也包括幾種一階α元素的特性,等等。

會場內每個人都在認真的聽,同時,也感覺非常不可思議,隨之而來的就是強烈的求知欲和充沛的信心。

向乾生介紹的致密材料技術,能夠讓材料的物理特性直接提升。

他舉了‘純金’的例子作說明。

學者們也對於技術有了了解,簡單來說,致密材料技術可以直接提升材料的物理特性,包括密度、熔點、沸點、韌性等等。

這樣的技術會讓材料科學產生質的進步。

比如,鎳鐵合金。

鎳鐵合金是航空發動機的扇葉材料,最高端的鎳鐵合金熔點能夠超越1450攝氏度。

很多航空材料相關的機構,都會研究鎳鐵合金的制造工藝和技術,但一般的成果也只是提升幾度熔點、壽命和韌性相應提升一些。

那種提升是百尺高杆更進一步,原來是‘100’也只能提升到‘101’。

致密材料技術就不一樣了。

當使用了致密材料技術,就能夠大幅度的提升材料的密度、熔點和韌性,就能夠從‘100’跨越式提升到‘120’、‘130’,放在單獨一個材料上,就等於跨越式取得幾十年的進步。

有了這樣的技術,很多材料難關都會迎刃而解。

核聚變設備的設計難度是非常高的,材料的需求也是非常高的,但實際上,有如此多的學者去論證核聚變技術,說明核聚變從理論上是有可能實現的。

雖然對於材料的需求很高,但也沒有高到讓人絕望的地步。

比如,內層隔熱材料。

核聚變反應的過程中,內部溫度可以達到幾億攝氏度,但內存隔熱材料的熔點需求並沒有高到‘幾千萬攝氏度’的程度。

那是不可能的。

現在熔點最高的材料,也只有5000攝氏度左右。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密度上,核聚變反應的爆發溫度很高,但內層爆發溫度和實際溫度是兩件事。

天氣預報中,溫度會分為常規溫度和體感溫度。

常規溫度指的是被加熱的程度,可以理解為分子的活躍度,而體感溫度自然不用多說,就是人體的實際感受。

一般實驗室來說,溫度指的是粒子的活躍度。

在幾億攝氏度的超高溫下,粒子被加熱到離子狀態,也只有異常活躍的離子狀態才會發生核聚變反應。

但內層的隔熱材料,並不是承受極度攝氏度的高溫。

原因很簡單:密度。

舉個日常的例子來解釋,水蒸氣的溫度能夠超過100攝氏度,但手臂從水蒸氣上經過不一定會被燙傷。

如果換做是開水就不一樣了。

這就是因為水蒸氣的密度低,而水的密度高,給人帶來的體感就不是一個級別上的。

核聚變裝置的隔熱材料,要比內部發生聚變反應的離子態物質高的多,自然就不會承受幾億攝氏度的高溫。

當然,隔熱材料承受的溫度也不低。

但內層還有吸收能力的強湮滅力場薄層,內層隔熱材料的熔點需求就沒有那麽高了。

其實隔熱材料的熔點並不是大問題,國內已經制造過了人造太陽裝置,裝置內發生聚變反應時,也能夠達到超過1億攝氏度的超高溫。

在沒有強湮滅力場薄層的輔助下,內層材料也是能夠承受住的。

材料難題的關鍵,還是在於要應對中子撞擊,以及長期處在極為惡劣環境下是否能夠保證性能穩定。

材料的壽命是個大問題。

外層材料相對還好一些,內層要更換材料是非常復雜的。

比如,橡膠。

復合橡膠用於密封有很多好處,但橡膠的壽命是個大問題,持續使用很容易發生幹裂的現象。

這就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

會後。

學者們遲遲沒有離開,他們都在不斷討論著。

每個人都非常驚訝和激動。

很多人都知道,王浩團隊對強湮滅力場的研究,肯定有很多未公開的技術,但他們完全沒有想到,只是材料一項就有這麽多發現。

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是近幾年來世界最受關注的科研機構。

很多媒體的報道都會圍繞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掌握的強湮滅力場技術,也因此有很多人判斷認為,王浩團隊的強湮滅力場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個快速進步的瓶頸。

這從一階元素的發現就能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