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F射線實驗重大事故!負責人呢?大概變成了焦炭。

海倫的想法中規中矩。

陳蒙檬的想法倒是很有意思,她提出了‘反能量’的概念,解釋的內容非常的空泛,但提出概念以後再進行完善,可能會成為一個很有意思的理論。

理論物理就是這樣的。

理論物理不追求完全的真實,而是用數學邏輯去解釋不能解釋的物理現象,能夠做到邏輯自洽就可以了。

大部分物理理論都是如此,聽起來非常的荒謬,也不能夠被證實,但卻被很多學者接受。

他們接受的不是整體的解釋,而是其中的數學邏輯。

反能量。

這個概念聽起來很有意思。

當然,暫時只能說有意思而已,國際物理有很多更有意思的理論,比如,與之類似並很有影響力的‘反物質理論’。

在100年前,鷹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就提出了反物質的概念,他每一種粒子都應該有一個與之相對的反粒子。

例如反電子,其質量與電子完全相同,而攜帶的電荷正好相反,且反電子的自旋量子數是-1/2而不是正1/2。

到現在的百年時間,物理學界一直都在‘尋找’反物質,有一些機構宣稱找到了反物質,有一些機構宣稱證實了反物質的存在。

比如——

1995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宣布,他們在實驗室中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反物質——反氫原子,下一年,阿邁瑞肯的費米國立加速器實驗室成功制造出7個反氫原子。

2010年,歐洲原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宣布,通過大型強子對撞機,他們已經俘獲了少量的“反物質”。

等等。

即便有如此多的‘實驗發現’,很多學者依舊不相信反物質的存在,因為不管是實驗物理,還是天文物理領域,都沒有直接證據表明,他們發現的就是‘反物質’。

這些發現,簡單的理解就只是一種理論解釋。

比如,粒子對撞實驗中,所發現的‘反氫原子’,是因為實驗中有‘氫原子’消失並爆發出了能量。

其他的實驗發言也是類似的。

至於天文學所謂的觀察,也不過是對於‘幾千萬光年外’的現象,從反物質存在的角度上做出解釋而已。

這些都不是直接的證據。

一直到現在,反物質也只是一種理論而已。

陳蒙檬提出的‘反能量’,也可以作為一種理論,去對於無法解釋的現象和問題做出解釋,以此也能促進湮滅理論的發展。

現在湮滅理論的核心內容,多數都是有實驗依據的,正因為如此,湮滅理論才有這麽快的發展,並成為一門單獨的‘湮滅物理’學科。

但一項理論發展,不能全部是實驗支持的內容,也需要拓展去解釋更多的物理現象。

湮滅理論,比其他理論深入的多。

再繼續深入的進行拓展,就可以解析物理基礎,比如光速、絕對零度、宇稱不守恒等物理問題,就可以解釋‘為什麽會存在這些物理現象’。

就像是弦理論的十一維度、膜宇宙理論。

這些當然是無法進行證明的,但同時也無法證明其是錯誤的,就只是理論的拓展去解釋天文現象而已。

……

材料檢測中心。

沈會明團隊迎來了個好消息,他們申請的強湮滅力場發生設備已經到了。

湮滅力場實驗組派出了設備組的錢學安,率領團隊其他人幫忙安裝、調試新設備。

錢學安是實驗組的組長之一,還專門負責設備問題,安裝、調試小型設備再簡單不過,只花了不到兩天時間,就已經完善了全部工作。

沈會明團隊也跟著一起實驗設備性能。

他們都是感到非常驚奇的。

整個團隊裏,除了沈會明以外,其他人都是第一次接觸強湮滅力場發生設備,自然感到非常驚奇。

徐華倒是還好一些,她和湮滅力場實驗組進行過合作,接觸過高倍率的強湮滅力場設備,但對於低倍率設備還是非常感興趣的。

這台新設備制造湮滅力場倍率很低,有1.40倍率、2.59倍率以及3.54倍率三個可調強度級別。

第一次設備實驗,開啟的是最低功率,制造的只是1.40倍率的‘疊加力場’。

1.40倍率的‘疊加力場’,外圍幾乎看不到什麽東西。

當倍率增加到2.59倍率時,就能一定程度上湮滅能量,但不能直接湮滅光子,從理論上來說,會讓電磁波的頻率降低。

這就是徐華進行實驗的強度倍率。

沈會明團隊使用的是3.54倍率,場力處可以明顯看出暗淡色彩,光線就已經被湮滅了。

他們要在3.54倍率場力下,利用一階材料制造高頻一階電磁波。

團隊裏很多人都已經迫不及待,但他們首先還是要輔助徐華完成實驗,有低倍率強湮滅力場設備配合,實驗就沒什麽難度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