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發動機自帶激光武器!曹東明:王院士是在考察我?

會場。

王浩站在台上說明了研究內容,並解答了大部分人對於研究的疑惑,他主要說明了兩點。

一點就是穩定控制的湮滅粒子技術。

另一點就是溫度需求降低到了六千攝氏度。

所有人都感到非常震驚,他們已經顧不上會場紀律了,帶著驚訝忍不住討論起來。

湮滅粒子,他們當然是聽說過的。

普利爾為科學英勇犧牲的‘爆炸事件’,就是以王浩的研究組發表‘湮滅粒子理論’告一段落。

爭論,也由此而起。

很多國外的物理學家更相信反物質理論,他們認為爆炸事件中出現了正反物質湮滅現象,由此制造出了不可控的能量。

阿邁瑞肯方面還推出了一個印度裔的物理學家,以爆炸事件的實驗為切入點去研究反物質技術。

後來就出現了第二次爆炸事件。

那個新聞讓全世界感到震驚,站在旁觀者的角度來說,想到阿邁瑞肯的研究會在兩個同樣的地方摔倒,就感覺有些好笑。

當然了。

科學實驗事故是需要嚴肅對待的,他們只能嚴肅的持有默哀態度,覺得好笑也只能憋在心裏。

中途高能所則是宣布,和反重力性態中心合作,並在實驗中制造出來超光速粒子,驗證了湮滅粒子理論。

以此,湮滅粒子理論被更多的學者認可。

在高端學術圈裏,湮滅粒子理論的名氣很大,但大家都默認就只是一項理論,高能所制造出超光速粒子,也只是一定程度上驗證了理論。

結果……

王浩團隊已經掌握了湮滅粒子技術?

這太駭人了!

從物理學的發展史來看,一項全新的理論從提出到被驗證,再到轉化為技術,最低也需要幾十年時間,更不用說掌握完善的技術了。

那需要更久遠的時間。

他們聽到說掌握了穩定控制的湮滅粒子技術,第一時間都感覺王浩是在開玩笑,覺得實在是太不真實了。

那可是湮滅粒子技術!

湮滅粒子技術,可以直白的理解為‘物質轉化為能量的技術’,和反物質技術的理論不同,但結果是類似的,都是制造出超強的能量,其能量轉化效率為‘百分之百’。

相比來說,核聚變技術就只有0.7%。

核聚變技術就已經相當驚人,某種程度上被認為是‘無限能源技術’、‘最清潔的能源’,但和湮滅粒子依舊不在一個档次上。

兩者之間的能量差距是非常巨大的。

另外一點也很重要——‘穩定控制’。

如果不能夠穩定的控制反應,就比如核聚變反應的,反應發生以後釋放能量以指數形式遞增,控制就會成為主要研究內容。

核聚變控制的研究用了多久呢?

在湮滅力場技術出現以前,人類對於核聚變的研究超過七十年,並且投入了大量的經費、人力成本,研究進展都是非常有限的,距離真正實現控制核聚變還很遙遠。

湮滅粒子技術才剛出現,就能做到穩定控制,就感覺更加不可思議了。

“這就等於說是,我們已經掌握了理論極限的能源技術!”

“無法想象!”

“如果可以的話,我真想了解一下湮滅粒子技術,沒有任何的先兆,直接就出現了。”

“我根本都沒有聽說過這個研究。”

“不愧是王浩院士啊,真是了不起,他既然能平淡的技術說出來,如果換做是我,可能會激動的憋過氣……”

所有人都在關心湮滅粒子技術。

有了這項技術為基礎以後,光壓發動機的研究不再是幻想,而王浩也談到說,依靠強湮滅力場的作用,溫度需要降低到了六千攝氏度。

實際上,六千攝氏度是一個模糊的定義。

如果再增加湮滅力場強度,溫度需求還可以再降低,但可能就會碰到其他的問題。

另外,沒有實驗知識的數據也不準確。

理論,畢竟是理論。

王浩談過湮滅粒子技術和溫度需求問題後,也沒有再進行過多的解釋,他們的研究是以基礎來設計光壓發動機,並需要把技術內容公布出去。

所有人都知道技術基礎就可以了。

會場的討論持續了很長時間,終於接受了擁有湮滅粒子技術以後,好多人不由的慶幸自己參加了項目。

比如,航天局的孔立斌。

他就在對其他人說起自己加入的情況,“我一聽是王浩院士的項目,馬上就申請了。”

“王浩院士的研究能小嗎?”

“從超導電池到空艦飛行器,再到核聚變技術,等等,如果不是在航天局,我早就加入這些項目了。”

“現在終於有機會了。”

“在我申請以後,陳佳禾還勸我不要加入,說我是航天材料的一把手……這不是開玩笑嗎?我當時就拒絕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