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五百億,自籌?徐老師感嘆,真是有錢人啊!

光爆射線,是湮滅中子、強激光射線、極限強湮滅力場以及及激發F射線的綜合體。

極限強湮滅力場激發F射線,是制造出光爆射線的前提。

如果極限場力無法激發出F射線,談光爆射線自然已經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必須要先進行實驗。

極限場力激發F射線,理論上很快就通過了,就像是王浩批評何毅的說法,“我們用的是承載能量達到上限的場力。”

這和普通區域性場力完全不同。

區域性強湮滅力場之所以無法利用磁幹涉的方式激發F射線,是因為理論上需求的磁場強度太高,相比來說,強湮滅力場薄層的體積很小,才能夠通過磁幹涉的方式產生F射線。

舉個例子來說,就像是一個氣球,遇到外在擠壓力的時候,很容易出現變形的情況。

如果氣球被擠壓無法向內凹陷,而外部剛好流出一個小孔,那麽橡膠薄層就會從孔洞中被擠壓出去。

換做是實心的橡膠球,受到單側的擠壓也會產生形變,但要從一個小孔中穿出就太難太難了。

這是在添加一個條件——橡膠球已經高溫融化。

融化的橡膠球非常不穩定,已經變成了流體的形態,四周受到強擠壓力就會從留下的小孔中穿出。

此時,內部密集的能量也會跟著一起穿出,就會形成一道激射出去的流體,自然能覆蓋更遠的距離,同時還具有更強的威力。

當然,理論還只是理論,一切還需要實驗來驗證。

這個時間就不需要湮滅粒子實驗組來做了,湮滅力場實驗組就可以輕松完成實驗。

在研究高倍率強湮滅力場的過程中,湮滅力場實驗組制造了很多‘從不使用’的實驗設備,從低倍率到高倍率都有,還有搭配的螺旋磁場設備。

設備都是現成的,而且是被淘汰從不使用的,即便是實驗損耗幾台也根本不心疼。

王浩把實驗工作交給了向乾生。

為了讓實驗工作更加順利,王浩還向F射線實驗組調用了劉雲利,讓他和向乾生一起完成工作。

向乾生已經過了60歲,看起來還很壯實,但實際上,年齡的限制讓他的精力大不如前,但勝在對待工作認真負責。

劉雲利還不到五十歲,是湮滅力場研究的老人,也一直在F射線實驗組工作,不管是對於磁場設備、湮滅力場設備都有研究,讓他輔助主持實驗工作再適合不過。

很快。

廖建國受到了消息。

F射線實驗組也一直在忙碌,他們正準備接受新材料,並試制新的F射線設備,新設備制造的F射線強度更高,傳播距離會更遠。

“從理論上來說,覆蓋範圍超過500公裏,強度會接近二十倍率。”

“這種強度下,實驗中也許能有新發現。”

廖建國很期待。

在擔任F射線實驗組負責人後,廖建國的表現只能說中規中矩,他一直都有個夢想,就是希望F射線實驗組能夠脫離湮滅力場實驗組,或者說脫離王浩團隊,並單獨進行技術的研究。

簡單來說,就是一切研究的內容都能獨立起來。

“建立一套獨屬於F射線的技術體系,和湮滅力場實驗組徹底分割開來,到時候,F射線的研究才能成為單獨的方向。”

從理論上確實是可以的。

湮滅力場實驗組制造的是區域性強湮滅力場,而F射線實驗組制造的是反重力場,只是靠外層磁幹涉才制造出強湮滅力場薄層。

兩個技術是不同的。

問題就在於,F射線實驗組使用的技術核心。都來自於湮滅力場實驗組的研究成果,甚至包括底層使用的材料也是如此。

現在他們準備制造的新設備,也需要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給予材料和技術支持。

這就是郁悶的地方。

技術受制於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們有一些小的研究成果,卻根本不被重視。

廖建國的工作成果,也是不被認可的。

很多內部人士認為,F射線實驗組單獨做的研究根本沒意義,還批評F射線實驗組的高經費支出。

高經費,砍掉就好了。

反正已經有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湮滅力場實驗組,讓王浩率領的兩個重要機構提供F射線技術就好了。

這就是廖建國郁悶的地方。

“一定要多努力,研發出新成果!”

“一定要讓F射線的研究獨立出來,到時候,才能成為單獨的機構,而不總是被和強湮滅力場的研究聯系在一起……”

廖建國不斷激勵自己。

這時候,他看到了王浩發來的申請,讓劉雲利去湮滅力場實驗組工作一段時間,頓時就感覺更郁悶了。

王浩是做申請。

常規來說,廖建國是F射線組負責人,可以批復同意或者批復不同意,但他根本沒有辦法不同意,或者說讓其他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