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 航天飛船的巨大影響力,新的S+難度研究!

同樣是爆炸事故所屬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布朗·普利爾成為了為科研事業犧牲生命的英雄人物,蘭加·葛賓·科拉納正好截然相反,他被定義為科研騙子,成為了阿邁瑞肯的罪人。

這是因為布朗·普利爾的死亡是真正的事故,不摻雜任何的人為因素,事故發生前沒有人想到會發生爆炸。

蘭加·葛賓·科拉納則不同,爆炸是因為研發方向是錯的,他就一意孤行的堅持做實驗。

在研究項目開始前,王浩團隊就已經發布了相關的理論成果。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蘭加·葛賓·科拉納沒有在爆炸事故中身亡,反倒是其他的科研人員把生命留在了事故中。

所以,蘭加·葛賓·科拉納成了罪人。

阿邁瑞肯記者們回想起來,都感覺非常的氣憤,他們把問題歸在了蘭加·葛賓·科拉納身上。

同時也有記者認為,問題和一號決策人有關。

畢竟,一號決策人支持科拉納,才讓印度人有機會執掌大項目,很明顯一號決策人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在記者們消化著信息的時候,王浩以平淡的語氣公開了另一個消息,“以湮滅粒子技術為核心,我們的初期目光是研發一種高端的航空發動機,這項技術叫做光壓發動機。”

“我相信光壓發動機技術,可以讓航天飛船擁有足夠的加速度和動力,同時,也能讓飛船實現在太陽系內的自由航行,並擁有進行系外探索的能力……”

王浩針對光壓發動機計劃說了一些內容,大部分都是對於光壓發動機研發成功後的暢想。

台下記者們認真聽著。

會場的反應相對平淡的多。

好多記者在臉上明顯有些迷茫,他們不了解光壓發動機技術,好多人甚至連‘光壓’的概念都沒有。

等王浩全部說完以後,會場響起了嘈雜聲,偶爾也會出現一聲驚呼,但反應遠沒有剛才強烈。

這還是因為了解技術概念的人很少,湮滅粒子理論以及相關的技術,被全世界各個國家媒體報道,不了解的人後來也了解了,知道是和反物質制造能量強度處在一個級別的技術。

光壓發動機,知道的人數就太少了。

即便有人進行了簡單的科普,他們心裏的概念也只是,“一種遠超現有科技水平的太空發動機技術。”

然後,就沒有了。

王浩說完把話語權交給了其他人,曹東明、王學文分別科普了一些光壓發動機的研究,重新調動了記者們的情緒。

等進入到提問環節的時候,好多記者都圍繞光壓發動機技術展開提問,“我們找到的資料是,光壓發動機技術是以正負粒子抵消為基礎,就能制造大量純正的光源,那麽是否表示,湮滅粒子同樣會制造強光源?”

“光壓發動機技術研究到哪一步了?是否已經論證可行?”

“資料上顯示,想制造強光壓需要五萬攝氏度以上高溫,請問,你們怎麽解決溫度需求?”

“能對技術具體談談嗎?”

一些記者的提問都圍繞技術展開,他們還是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技術信息。

只要是技術就牽扯到保密問題,被提問的人只回答和項目有關的問題,更核心的技術連只言片語都不會談及。

即便如此,記者們得到的信息也足夠勁爆了。

……

新聞發布會結束。

大量采訪的記者第一時間就把內容發了回去,很快航空飛船工業公司的發布會內容就成了國際輿論焦點。

輿論還是圍繞兩個技術,一個是湮滅粒子技術,另一個是光壓發動機技術。

王浩宣布掌握了湮滅粒子技術,就已經足夠成為最驚人的消息,光壓發動機的研發信息,更多是在科技圈引起了轟動。

湮滅粒子技術,已經有公開理論支持。

光壓發動機,之前只是概念性的內容,發布會不止說起會研究,還確定會進入到制造實驗階段,就讓很多對航天有認識的科技人士不明白了。

光壓發動機,理論要求太高了。

高溫、超強光源……

這兩個需求遠超人類現在掌握的科技水平,研發光壓發動機根本是不可想象的。

好多科技人士都參與了討論,“即便是掌握了湮滅粒子技術,也遠遠達不到研究光壓發動機的程度。”

“這種太空發動機,理論上的需求根本不是現在能實現的。”

“光壓發動機,超出現有航天水平上千年。”

“也許,航天飛船工業公司也只是找了個噱頭?他們把光壓發動機作為未來的方向,而不會馬上去制造……”

“這是有可能的。”

光壓發動機只是被公開‘在進行研究’,湮滅粒子技術則確定被掌握,影響力也是非常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