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 能購買設備,為什麽要自己做研究?得不償失啊!

粒子對撞機項目,實在是太復雜、太麻煩了。

要建造一座大型的粒子對撞機,需要的時間最低也是五年起步的,不談建造需要的時間,他們還很缺少相關的人才。

但是,基礎研究是必須的。

如果沒有粒子級別的實驗研究,後續再做一些全新的研究,可能都會碰到類似的問題,也就是缺少理論支持。

粒子級別的研究關系到最底層的理論,關系到湮滅物理的基礎構架,也直接關系到物理的終極追求——

力學的統一!

實際上,保羅菲爾·瓊斯說‘缺少粒子級的研究’,王浩對此深有體會,幾年前他就希望能夠解析電磁力,結果就發現理論相關的缺失。

保羅菲爾·瓊斯、海倫的研究領域也一樣,他們希望能夠把湮滅理論和粒子物理結合在一起,但一直到現在,相關的成果都像是在‘打擦邊球’,只是通過一些共性,把兩者結合在一起,卻無法閉環的數學邏輯。

“粒子級的研究關系到理論。”

“到了實驗中,肯定會有很多新發現,是未來必須要做的……”

王浩和其他人商議一番以後,就做出了建造大型粒子對撞機的決定,但他們所見到的並不是常規的粒子對撞機,而是要在粒子加速器以及其他部分,添加很多個強湮滅力場制造設備,最好是讓通道完全被強湮滅力場所覆蓋。

這就需要很多的強湮滅力場設備,甚至要進行‘制造大範圍強湮滅力場技術’的研究。

湮滅粒子實驗組的研究方向,一直都是追求制造更高的‘場力強度’,他們的常規設備制造出的場力,覆蓋範圍還是太小了。

‘增加覆蓋範圍’的研究,也能算是湮滅力場技術的新方向了。

“場力強度,倒不需要太高,三倍率到六倍率就足夠了。”

“在四倍左右的光速狀態下,足以完成絕大部分研究,如果再有需求,後續還可以進行調整。”

“但無論如何,還是要建造大型的對撞機……”

王浩做出了決定以後,馬上聯系了科技部門,和負責相關事務的官員談了下,同時也讓耀軍去做項目倡議,他很確定的說道,“我已經和科技部門打招呼了,你號召對撞機項目,用我的名義也可以。”

“這樣審批速度應該會很快。”

閻耀軍聽了以後非常興奮,他的老師胡厚榮為對撞機項目奔走了十幾年,結果可以說是一無所獲。

胡厚榮退休了,他成為了國內粒子對撞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也同樣開始為粒子對撞機項目奔走,但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因為他有了王浩院士的支持,到時候肯定會一路暢通。

閻耀軍興奮中還是提醒王浩說道,“王院士,上次我就說過了,這個項目主要問題是沒有人才。”

“即便是對撞機建成了,我們也沒有足夠的人手去做研究。”

“大型對撞機維持就需要上千物理學家,還需要幾千個各領域的工程人員,比如,計算機工程師。”

“最主要還是有經驗的粒子物理學者……”

“這個領域的人才太少了。”

這就是發展問題。

現在粒子物理領域的學者數量還趕不上三十年前,因為當時和核子組織是有合作的,正負電子對撞機也進行持續不斷的運行。

過去的十年時間裏,國內和核子組織暫停了合作,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實驗也沒有再進行。

兩者加在一起,就導致粒子物理領域的學者根本無事可做。

有的幹脆專心研究理論物理,有的則是半放棄狀態,安心投入到教育工作,還有的轉到其他領域。

比如,湮滅物理,就吸引了大量粒子物理領域的人才。

這些人當然還可以投入到工作中,但其中大部分年紀已經大了,再等上幾年就更不用多說,高能所有一批相關領域的專家都在排隊退休。

胡厚榮也只是其中之一。

在這種背景下,閻耀軍才會成為相關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否則他根本不可能排上名。

“人才斷層啊!”

王浩感慨了一句,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他思考了是否應該繼續核子組織進行合作?

當然並不是常規的合作。

如果是繼續進行常規對撞實驗,國內派出一個小組進行合作,合作起來也沒有什麽意義。

“或許可以借助核子組織,開啟初期的研究?”

王浩仔細思考了一陣,幹脆決定跑一趟首都,一方面是正式宣布自己支持對撞機項目,並參與相關的討論會議。

另一方面,也和相關部門溝通一下,討論和核子組織合作的可能。

……

很快。

王浩就到了首都,並見到了科技領域的領導層,他說起了粒子級研究的需求,還帶上了閻耀軍,說起了粒子對撞機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