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這是凝聚的民心(第2/5頁)

隋煬帝滅吐谷渾,設立西海諸郡,本應該是一件很大的功績。

但隋煬帝有一種特別的本事,再好的事到了他手中,都能弄得天怒人怨。

隋煬帝建立西海等郡,遷徙全天下犯輕罪的百姓來塞外居住。塞外無糧,隋煬帝命令關中隴右河右等靠近西海等郡的百姓為被遷徙到塞外開墾的罪犯提供糧食。

這一次額外的強制征發不僅搜刮了百姓的糧食,還要求百姓自己將糧食送到塞外。

塞外路途遙遠,路上人煙稀少,強盜眾多,朝廷發布這個命令的時候,隋煬帝已經準備攻打高麗,所以軍隊也沒有保護運糧的人。如果路上有缺失,官吏就會在當地繼續征調。

幾番折騰,糧食沒了,種田的人也沒了。

隴右離得最近,百姓最為淒慘。在征討高麗還未讓東邊、南邊的百姓人心浮動的時候,北方的百姓已經率先變得窮困潦倒。

至於河右,本來就不富裕,現在更加雪上加霜。

隋煬帝向來對京城周邊的百姓最為苛刻。西京附近的百姓被強征去開發塞外,東都附近的百姓被強征挖運河修宮殿。兩個京城附近的百姓都感受到了“京城人”這個身份的溫暖。

這時候李世民和李玄霸正在中原剿匪,並在中原打下了“義薄雲天”和“德重恩弘”的名聲。

後來李世民和李玄霸到了張掖,憑借搶掠突厥,讓河右的百姓勉強不會被餓死;

當李世民的管轄範圍增大到了隴右的時候,隴右的匪患迅速平定,連隋朝已經荒廢十幾年的水利都修了起來,青黃不接時還有官府開倉放糧無息借貸。

百姓們懂得含義的字不多,“義”和“德”是他們為數不多能銘記於心的字眼。

對上層人士而言,李世民“戰無不勝”和李玄霸“算無遺策”的諢號是更高的誇贊,也是更為確切的諢號。

但無論哪個地方聽說過李世民和李玄霸名聲的百姓,都只牢牢記住了“義”和“德”。

李世民講義氣,會保護跟隨他的人的安全,會盡力讓跟隨他的人不餓死。

李玄霸有德行,對百姓異常友善,總能推行百姓最急需的善策。

孫思邈道:“河右和隴右已經被隋煬帝折磨得民不聊生,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太子殿下和晉王殿下一個給他們帶來了’高義‘,一個給他們帶來了’厚德‘,將他們從生靈塗炭中拯救出來。當他們聽聞中原已經天下大亂,河右和隴右卻一片寧靜,仿佛治世,更加感激太子殿下和晉王殿下。”

孫思邈頓了頓,張嘴笑道:“百姓或許愚鈍,但誰對他們好,他們還是知道的。所以只要告訴他們,太子殿下是皇帝,晉王殿下是丞相,他們就會相信我們,支持我們。”

太醫看著孫思邈嘴角上翹,眼角卻發紅,不由也心頭一熱,鼻頭一酸。

許多太醫就是北方人,隋煬帝新建郡縣後強征糧食和民夫,也征到了他們的家鄉。雖然他們有一門手藝,大部分人還有官身背景,不至於被強征弄得家破人亡。但鄰裏鄉親的慘狀,哪怕已經快十年了,他們仍舊記憶猶新,如怎麽也愈合不了的傷口,觸之即疼。

有太醫喃喃道:“這就是民心啊。”

孫思邈頷首:“這就是民心。所以晉王殿下雖然只要求我們控制疫情不蔓延,但我們應該做更多事,才不會折損太子殿下和晉王殿下這麽多年凝聚的民心。”

孫思邈又笑了笑,聲音又是驕傲,又帶著一絲哽咽:“他們治理河右隴右時還是垂髫孩童呢。那時他們就是百姓心中的高義厚德之人。我們可千萬不能折損他們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太醫和跟隨太醫前來的民間醫師們向孫思邈作揖。他們沒有回答什麽,但一切都在不言中。

如果皇帝和丞相有心救民,他們這些醫者怎麽能不拼盡全力救死扶傷?

孫思邈看著面前的下屬,心中湧起一股澎湃的熱意,生出一股豪邁之情。

他很早就出家為道士,除了醉心醫學,其他欲|望都很淡泊,對名利完全不感興趣。

隋文帝曾經征他為官,孫思邈躲入太白山中,不想讓仕途俗務約束了他的自由。

直到他遇到李世民、李玄霸這對神奇的雙生子。

李世民大概是他遇到的最年幼的“醫鬧”,現在他手臂上還留著當初牙印疤痕消退後的點點紅印。

李世民咬住他的胳膊不放,連起身都困難的李玄霸艱難地爬起來,給了年幼的兄長狠狠一頭槌。

李世民一邊哭一邊道歉,哭得幾近暈厥,把脖子上的金環取下來塞自己手中當賠償,塞完後抱住李玄霸繼續哭,並把鼻涕眼淚往弟弟身上擦。

李玄霸使勁掙紮,被大他一圈的雙生哥哥牢牢壓制,最後像浮出水面的魚兒一樣翻白眼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