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三軍改編

無論諾克薩斯還是德瑪西亞,雙方在托比西亞前線都擺出了一副戰略決戰的姿態。

但在實際部署方面,無論斯維因還是嘉文四世,卻都選擇了最為穩妥的步步為營、引而不發。

斯維因這邊自不必說,負責統帥全軍的策士統領似乎滿足於拿下托比西亞,在占領這座城市之後不僅將其擴建為一座軍事要塞,而後他還一心一意搞建設,專心致志做後勤,儼然一副要將托比西亞當做一顆釘子、楔進德瑪西亞心臟的樣子。

如果說斯維因的穩紮穩打可以理解為長驅直入後的原地修整和積蓄力量,那嘉文四世的穩紮穩打就著實有些出人意料了。

本應該年輕氣盛的嘉文四世統帥大軍而來,一路收攏力量,但在抵達了托比西亞前線之後,卻並未主動與諾克薩斯人野戰,在托比西亞易手之後,他幹脆在托比西亞河的對岸建立起了一片連營,甚至有將其發展為一座小型城鎮的趨勢。

隔著一條水流湍急的托比西亞河,德瑪西亞大軍和諾克薩斯就這樣展開了一場漫長的對峙,雙方似乎都沒有任何主動進攻的意思,他們都沒有征調民船,也沒有伐木為舟,只是專注於己方營地和要塞的建設,似乎要等到對面再也堅持不住時,再銜尾追擊、一舉滅敵。

而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不是雙方都失去了進取心,實在是因為在現在這個時候,無論德瑪西亞還是諾克薩斯,都需要先處理好己方內部的一些矛盾——而在內部矛盾平息或者緩解之前,雙方都處於一種固守有余力、進攻不穩定的狀態。

德瑪西亞的內部矛盾很清晰,就是貴族議會和王室的離心離德。

按照父王臨死之前的遺囑,嘉文四世采取的是“擱置矛盾,一心對敵”的策略,我們這是兄弟鬩墻,外禦其侮。

德瑪西亞正在遭受侵略,現在不是王室和貴族較勁的時候,這時候還搞內訌,那結果只能是被諾克薩斯人趁機各個擊破——之前那些心憂封地,急匆匆回援最終卻被圍點打援的貴族,就是最好的佐證。

對於嘉文四世所提出的原則,貴族們理論上是接受的,就算他們再怎麽厭惡王室,在諾克薩斯人面前,他們依舊會選擇為德瑪西亞而戰,但問題在於,我們可以形成統一戰線、協同合作、避免被諾克薩斯人各個擊破,但指揮權應該交給誰呢?

在過去,德瑪西亞軍隊向來以精銳武裝為核心力量,然後在地方守備部隊和領主私軍中挑選比較優秀的部分,和精銳武裝協同合作,混編為主要戰兵,其余的老弱軍隊則是作為後勤保障隊伍,不參與正面的戰鬥。

而貴族領主們則是會統一地到元帥的手下聽從命令,不擅長上戰場的留下自家軍隊就可以去後方了。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戰兵都是最為精銳的、渴望建立功勛的士兵,他們士氣高昂、裝備精良、敢打敢拼,希望能通過戰爭而成為貴族或者貴族預備役,戰鬥力非常有保證。

至於那些戰鬥力不足的、士氣低落的、缺乏戰心的士兵和貴族,都不會上戰場,從而避免他們成為軍隊之中的弱點被人針對性擊破。

如果沒出這一档子事,那嘉文四世作為全軍總帥想必大家都是沒有意見的,但在大家都撕破臉皮了之後,如果再讓貴族們按照傳統,將手中的私軍精銳交出去,那恐怕就沒人會答應了。

大家都這個樣子了,誰還能放心地把軍權交出去呢?

對於這種情況,其實當時臥病在床的老國王就早有預料,所以,在他早早叮囑過嘉文四世,不要在軍隊的指揮權上操之過急,應該緩緩圖之。

於是,面對貴族領主們的遲疑,嘉文四世當場提出,為了表達誠意,自己可以允許部分指揮權下放,我來制定戰略目標,而你們各自統帥私軍,去達成這些戰略目標。

咱們不搞精銳抽調之後的統一行動了,你們就各自帶好自己的隊伍,我也就統帥我這衛戍精銳、無畏先鋒和飛翼軍團,後勤保障工作有人願意做就站出來,沒人願意做就各自抽調一部分人專門負責,現在咱內部缺乏信任,那就幹脆不要做這種容易造成誤會的事情。

這種類似於部曲制的領軍方式,在德瑪西亞過去可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相較於之前的專業化治軍,部曲制在戰鬥力方面其實是完全沒有保證的——不誇張地說,德瑪西亞的貴族領主之中,至少有三分之二是軍事白癡,讓他們領軍就只能執行最簡單的軍事任務,稍微復雜或者困難一點,嘉文四世都不放心。

但在大家之前剛剛內訌過一次的情況下,部曲制也是唯一能夠建立起統一戰線的形式了,不通過這種方式,德瑪西亞這邊規模龐大的聯軍分分鐘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