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求生欲

沉思良久,霍古還是做出了那個選擇——制造真正意義上的宏觀生命!

根莖朝著那個連同海洋的通道生長蔓延,這個過程相對於向其他方向生長的根莖蔓延速度,非常的緩慢,海水湧入造成的阻力是向上生長最大的難點,每一條根莖都需要生長出大量的根須,深深地紮進巖壁,才能保證不會被海水給沖回來。

被旋渦卷入的硬物對於根莖的蔓延也是個阻礙,比如砂礫、石塊、琉璃碎片、失足鈦螺等等,在旋渦提供的加速度下,它們會以每小時十四公裏的速度撞擊巖壁,根莖表皮對於它們就好比熱刀子對於奶酪,沒什麽防禦力。

為此,霍古不得不特別加厚加強根莖。

另一方面,霍古開始在思維內構建設計宏觀生命的具體模型構架,首先是構建核心,就好比高樓大廈的地基、鋼鐵巨輪的龍骨,絕對不能缺少的部件。

宏觀生命的核心是什麽?

是思維的載體,也就是大腦,生命這種以熵為食現象的棲身之所。

當然,不可能是人腦那種每秒1x10^30次的運算量,也做不到能夠記憶存儲一百萬億條信息程度,只是最為原始簡單地智能器官,能夠對外界變化自主作出反饋。

其實實質上,這種自我反饋的功能每一個細胞,每一種微生物都有,雖然沒有神經元,但卻可以通過細胞內蛋白質構成的離子通道,擁有對外界做出主觀反饋的行為。

離子通道也是神經元之間交流、發出信號的關鍵方式,它允許信息在各個神經細胞之間傳遞,這有點像是電荷通過一根電線,腦做出的每一個反應都基於這種通信方式。

某種意義上講,神經元是基於這種離子通道的升級版,單位距離時間上能夠輸送攜帶信息的電子,得到數量級上的指數提升,也就是普通寬帶升級成光纖寬帶那種感覺。

霍古要做的事情,只是放大細胞內的模板,把微觀結構搬到宏觀上來成為器官,並提升它原有的性能,除了小細節上的微調,大致是這個過程沒錯。

可事情並不是這麽簡單,就好比現在,霍古就遇到了令它束手無策的難題。

“智能器官,確實是沒問題,可是……我該怎麽讓設計出來的宏觀生物明白‘我’這個概念?”

‘我’是思維的基礎,由‘我’這個概念作出延伸,就會出現恐懼、饑餓、憤怒、喜歡、愉悅……等等之類的情緒,是理解思考的開端,即便是茹毛飲血的野獸也不例外。

然而,讓制造的宏觀生命意識到‘我’這個概念對霍古而言是件極其困難的事情,因為它沒有關於這方面的知識,當初的人類也沒有,‘我’的意識概念還處在研究摸索的階段。

很顯然,這條路走不通。

霍古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它要尋找一條新的設計思路。

“生命是現象,為了這種現象能夠維持,它們會需要向外界攝取熵減,所以它們內部的熵會恒定或者變化量極小,而外部熵增會加劇……”

“由第一條則可以延伸出這個概念,即‘生命為了存在,可以不擇手段’,這個概念可以解釋為什麽生命會恐懼死亡,這就是‘求生欲’的根源。”

“這種欲望淩駕於除了‘我’這個概念的任何情緒之上,是屬於本能中的本能,正是因此,地球生命才能薪火相傳長達幾十億年的光陰。”

經過條條整理後,霍古忽然意識到了什麽,驅動生命不斷前進的原動力,那兩個字迅速在它的思維海裏放大——欲望。

“……也許,我不一定必須先讓它們意識到‘我’,即便它們連茹毛飲血這種最基本要求都達不到也無所謂,根本上講我是需要它們能夠主動的幹活,而不是從事腦力活動的‘智能’。”

“所以,我可以利用欲望,求生欲……”

思路漸漸清晰,霍古開始把這個思路套進設計之中。

“沒錯,就像是所謂的共生關系,可以把微生物采集者的胃部弱化,讓它們只能消化某種特定類型的氨基酸,這樣一來,收集的有機材料對它們而言實質上無用的東西。”

“而這種特定類型氨基酸的產出,則交給根莖系統,如此這般,那些有機材料的采集者為了生存,就必須不斷地為根莖系統提供有機材料。”

“可行性極高,地球上的例子就有很多,比如蜜蜂,它們在采花蜜的時候,也會沾染上花粉,利用這種方式,完成花與花之間的授粉。”

采集有機材料的個體,霍古選擇了葫作為模板,腦存在的部位,被霍古安置在原來感知細胞的區域裏,其他的功能組件照舊,只是在儲水腔的前端多出了一個胃部,內細胞細胞膜的吸收也被限制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