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解凍

寒風淩厲,一望無際的白色,而與之相對的,是如夜幕般得天穹,高高懸掛著的,唯有一輪耀眼卻又感覺不到炙熱的太陽。

會變成這樣,是早晚的事情,只不過當初霍古的所作所為加速了這一過程。

這個星球和恒星的距離太遠,能夠接受到的光照不足以維持地表溫度,此前冥古宙之所以能夠形成液態海洋,一方面是因為星球本身的地熱,另一方面則是有能夠將絕大部分溫度鎖死在地表形成二次利用的甲烷大氣存在。

當這兩者的作用都不再明顯時,這顆星球就會變成現在這樣的巨大雪球。

不過,以霍古的視角來看,又是另一番奇妙的景象。

太陽很快從地平線升起,沒過一會就到正午,然後在另外一端的地平線落下,當太陽落下後,天上的星星相繼出現,真正的夜幕這才降臨,而後,夜幕也很快過去,如此循環往復。

因為低溫而聚集在地表的白色凝結物,如潮水般沿著緯度線奔流,從太陽升起的一端,湧向太陽落下的一端。

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現象,全是因為‘思維減速’帶來的後果,對時間的感覺慢到令人發指後,所看到的就是這種場景。

【二氧化碳基本已經凍結成幹冰,和冰雪混雜在一起,大氣太過稀薄,沒辦法完成對光線的折射聚焦,改用實物冰晶進行折射聚焦,你覺得怎麽樣?】

“行得通,不過還是有些地方需要調整,最接近冰面的根莖殘骸,也距離至少兩千五百米以上,這麽厚的冰層,光靠目前的聚焦融化應該還遠遠不夠。”

“你試著把板塊上擡幾千米,將根莖殘骸擡升到星球平均冰面之上,這樣可以從側面進行聚焦解凍。”

【了解。】

以星球深處的地核為源頭,出現了異乎尋常的變化,一圈圈的次聲波發散而出,原本周期性圍繞著地核活動的地幔隨即受到了影響……

地幔發生的連鎖反應,讓熔巖在交互流動中,在某個區域聚集……

熱能的聚集,壓力自然而然便會升高,接下來的情況基本就和蒸汽鍋爐差不多的原理,在巨大的壓力下,星球板塊因此發生變動,唯一的區別就是不同的大陸板塊需要在多大的壓力下,才會發生變動。

【真是吃力,以前明明能輕輕松松辦到的事情,現在消耗了這麽多都沒見成效……】

正在和自己身上的大陸板塊較勁的星球生命開始抱怨,如果是還未冰封以前,現在這種出力已經足夠引發星球表面千分之一程度的大規模地殼運動。

“這很正常,巨厚冰蓋對地殼形成巨大壓力,引起地殼沉陷,相對來說,地殼的密度比以前增加了不少。”

【那也不對啊,地殼上面本來就有海洋,要壓的話以前就應該壓了,怎麽冰封後才出現這種事?質量上升了?多出來的質量是從哪裏來的?】

星球生命被霍古的解釋給整的有些懵,就算液態水因為低溫結冰,可那也只是形態上發生改變,怎麽質量也跟著改變?

“並沒有,這才是本來就存在的質量,只不過因為還是液態海洋的時候,有著潮汐力在發揮作用,一定程度上,海水的潮汐運動,分擔了對地殼的這部分質量,現在海水由液體變成了固體,這種分擔自然也就近似不存在。”

終於,地殼板塊終於抵受不住壓力,緩慢地發生擡升現象。

這種景象,以思維減速的視角看,蔚為壯觀。

只見,潔白且近乎平整的冰面發生開裂,一條醜陋而又猙獰的裂縫形成了,給這個雪白的世界增添了不協調的色彩,令人惋惜。

裂縫一路延展至數百公裏,即便是在外太空,也能單憑肉眼清晰可見的看到。

那部分冰層在地底壓力下擡升,而另外一邊則還是原來的水平高度,兩種因素結合在一起,於是就形成了這種高低錯落的冰層結構,它們相連接的坡面,呈近乎九十度角垂直。

這種地貌一目望去就是延伸至地平線盡頭,像這種場景給人的震撼感,恐怕和聖經中親眼見證摩西分海的感覺差不多。

當然,這是霍古的視角,它還沒擺脫思維減速的狀態。

以正常人的時間觀來看,這種冰層的上升大概也就一年一米這種速度,很難給人什麽特殊的感覺。

當冰層上升到一定高度後,停止了,因為沒有必要再繼續提升高度。

星球生命開始利用風,進行雕琢。

就像流水能夠水滴石穿,風也能做到同樣的事情,有意改變風流向一段時間後,冰封的根莖殘骸的那部分被獨立分割出來,並在周圍一圈雕琢出能夠反光的凹面冰塊。

【完成,剩下的就只是等待了。】

“說起來,我還不知道該怎麽稱呼你,我叫霍古,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