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陣之書解譯(1)

距離上次亞光速航行的發射已經有段時間,由於航行者本身的體量很小僅有一千克,又以亞光速這樣的極速進行位移,所以霍古它們很快就無法再用雷達捕捉到航行者的蹤影,只能依靠航行者自身發送回來的無線電信號,確認對方平安無事。

信號並不是實時發送回來,盡管當初發射的時候,有要求航行者每間隔一秒就發射規律信號,可是因為尺縮效應的影響,在外界正常時間觀裏,航行者的每次的反饋信號都相隔著幾個月的時間才接收的到。

瑟琳人那邊,似乎是因為上次的溝通,外交態度軟化了不少,不再像以前那般強硬,不過霍古更覺得主要原因是帝國在恒星軌道布置的那枚黑洞炸彈,這讓他們覺得自己占據主導權,而兩邊的貿易互通讓瑟琳人有了更多選擇的余地。

不過這樣也好,這方面霍古可以少操點心,反正行星資源阿米巴這邊占據大頭,沒有絕對的武力基礎瑟琳人不會強奪,而恒星質量占據盡管整個恒星系統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可恒星物質資源哪是那麽容易就能開采,資源優勢仍然在霍古這邊。

尤其是在靈域生物降臨後,帝國艦隊全滅,阿米巴卻以極小的傷亡贏得勝利,瑟琳人會怎麽想顯而易見,如果不進行新一輪的軍備技術革新,恐怕他們根本不會有勇氣和阿米巴打新一輪的太空戰役。

現在空閑下來的霍古,終於有時間整理瀏覽一些之前堆積起來的信息,比如陣之書。

說到陣之書,就不得不說一下它的解讀方法,如果不是使用天機矩陣強行破譯,霍古哪怕到宇宙熱寂也沒辦法破譯出來,因為它的解讀方法注定了任何一個地球人以及和地球人類似因果觀的智慧生物,無法靠經驗累積破譯解讀。

陣之書的語言模式很特殊,只是閱讀一部分的話,是絕對解讀不出任何可讀信息,只有當全部讀完的時候,閱讀者才會明白陣之書裏到底講了什麽,因此只能靠機械破譯,人類受限於自身的時空觀而無法勝任破譯工作。

霍古甚至懷疑,雕刻出這個陣之書的智慧生命體,並不存在‘過去’和‘未來’的因果概念,腦子裏先出現一整套陣之書的信息內容,然後才雕刻出來。

閱讀陣之書的時候,根本不能指望有什麽語序順序,那種東西根本不存在。

……

閱讀者,如果你是靶文明,那麽我只能代表我們的文明,向你們以及宇宙中不知數量的隱藏文明表示深深的遺憾,實驗的結果正如你們觀測所見的那樣,我們已經先行一步走向終點。

閱讀者,如果你是這個河系內誕生的文明,那麽我只能代表我們的文明,致以深深的歉意,當然也只僅限於表達歉意,我們不祈求你們的原諒。

這是我們文明的墓碑,整個種族在宇宙中最後的痕跡。

我的文明叫做‘輝’,起源於一顆名叫‘多姆達’充滿著液態水的類地星球,恒星系統內的第五行星,在我們文明覺醒智慧的時候,星球表面百分之九十九的區域被海洋所覆蓋,陸地還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小島嶼。

我們很早就完成了環球旅行,知道自己的種族生活在一個球面上,只是這也局限了我們的認知,那個時候的我們天真的認為世界就是海洋,海洋就是全部,天上的星辰只是背景,海面之上的島嶼則是世界的盡頭。

由於海洋中無法出現燃燒現象,我們對火焰一無所知,對金屬也是同樣,整個文明的工具水平局限在對天然固態物質的打磨加工,比較泛用的是使用海底火山的黑曜石作為材料,這樣的狀態持續了一百萬年的時間,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還會持續到永遠,不過……永遠是從來就不曾存在的概念。

在一個恰當的時間點,一顆直徑二十公裏的隕石撞擊了多姆達,撞擊的角度和力度恰到好處,結合多姆達軌道的運行軌跡,發揮出引力彈弓的效果,導致行星偏離原來軌道五十萬公裏左右。

母星拉開了和恒星之間的距離造成全球平均氣溫下降,南北兩極的氣溫下降的最為嚴重,海洋開始結冰,海平面也因為這場天災而下降。

我們的文明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數以億計的同胞因為體溫過低而被凍死,幸存下來的同胞要麽是因為食物匱乏餓死,要麽是在搶奪食物的爭鬥中被殺死,仿佛整個世界都在拋棄我們這個文明。

所以那個時候,我們的文明由此覺醒了一個概念——神。

災難讓我們深刻的明白,我們是有多麽的脆弱,正因為我們的脆弱,我們希望有神存在,有神能在災難中來救贖脆弱的我們。

可是,我們期望的神是不存在的,這個世界沒有神存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