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反物質工程(上)

依照建造計劃,運輸生物橫渡數個天文單位抵達恒星近處,並調轉軌跡以一個外切角度進入軌道,以恒星為中心進行圓周運動。

“我到達恒星了。”

使用無線電通訊給族群發送信息後,運輸生物就陷入了沉寂,這樣是最節省能量的一種方式,它需要等待,等待更多的物資被送達這裏,它攜帶的物資只不過是一個龐大個體孕育所需的一小部分。

這期間的能耗問題,運輸生物通過光合作用來解決,距離拉近導致的積熱問題,也通過攜帶的物質解決,所以並不是什麽大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運輸生物被初它們孕育出來,並攜帶著大量的物質抵達恒星的近處,然後進入和第一只運輸生物相同的沉寂狀態,它們也在等待後續到來的同族。

當物質的囤積達到計劃要求後,數百只運輸生物從群體中脫離出來,團聚在一起共同組成一個龐大的繭,進行環繞恒星公轉的同時,繭慢慢開始進行自轉,自轉軸的中軸線垂直於恒星方向。

繭在這種自轉狀態下越漸膨脹,並吸收著恒星的能量整改物質,原理和蜂巢是一樣,通過得失電子對分子化合物進行加工或拆解。

漸漸地,繭的外觀從不停漲縮的肉瘤,轉變成一個近似陀螺的樣子,兩個圓錐體底部互相合並就是它的形狀。

朝向著恒星一面的圓錐角為鈍角,因此底部面很大,高度卻不高,反向一面圓錐角很小,可是因為底部是彼此契合,所以這個圓錐的高度很高。

這個時候,繭已經不再呈現出持續漲縮的狀態,它被兩個圓錐結合體繃直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首部為單分子態的觸手捅破了繭,將繭的物質塞進自己側面的口器中,完成物質的回收。

呈現在宇宙真空中的是一個很奇特的生物結構,它仍然在保持著自轉從未停止,中軸是一根骨骼,這根骨骼筆直的貫穿了這個生物體,垂直於恒星表面。

與其說是這個生物體的骨骼,倒不如說是骨骼外面覆蓋上了一些肉,這些肉大部分都集中在靠近恒星的那一端,空心骨骼指向宇宙深空那一端則並沒有多少肉在上面。

隨後,底端的肉塊平行著恒星面延展出骨骼支架,披掛上吸收光能轉為電能的黑褐色肉膜,原理和根莖別無二致,生物體可以憑借這個獲得極大的電能。

中空的骨骼慢慢生長出數層超纖維薄膜,薄膜之間間距並不大,但都注滿了氯氣,由於超纖維薄膜本身並不含氫元素,也不含金屬元素,由碳氧元素構成,因此並不會形成鹽酸或被氯氣腐蝕。

這是樣品生物,采集者們沒有經驗,所以需要進行嘗試性的反物質制造,如果能成功制造出反物質,它們就會開始大批量的給族群孕育出這樣的生物,擴大生產規模。

要制造反物質,首先需要知道反物質是什麽。

反物質是正常物質的反狀態,除了這個外它和正物質的性質是一樣,電量相等但電性相反。

反物質之間也是會彼此發生化學反應,此外反物質與反物質之間也能進行核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和正物質核聚變並沒有太大差別,只不過釋放的電荷輻射是正電荷。

知道了這些後,就可以開始制造反物質,采集者們準備制造的是反氫原子。

其實原理很簡單,想辦法制造出正電荷還有反質子,再讓兩種粒子組合起來,也就形成了一個反氫原子。

說是很簡單,可問題就來了,正電荷該怎麽造?反質子又該怎麽造?又該怎麽讓它們乖乖聽話的彼此結合到一起?就算結合到一起形成了反氫原子,又該怎麽知道反物質制造成功了沒有?該怎麽誘導反氫原子進行儲存?

這些都是問題。

然後現在,采集者們解決了。

首先獲取正電子並非是太大的難題,核聚變中四個質子聚合成1個氦核,會同時釋放出兩個電子中微子和兩個正電子,因此在恒星附近制取反物質有著天然的物質資源優勢。

問題只是在於該怎麽從恒星釋放的各種輻射中,把正電子過濾出來進行粒子加工,而中空骨骼內的氯氣會吸收掉從恒星釋放的金屬離子流還有氫離子流,正電子流會被過濾出來。

正電子也是電子,只不過帶著的是正電荷,所以只要反過來,同樣也能夠被強電場影響,采集者們利用這點,電場反向加速削減正電子的移動速度。

當然,盡管是這樣,正電子的移動速度仍然是很快,大概會削減掉正電子近光速的百分之十五,然後在電場的作用下與同樣減速的反質子相遇。

然後就是反質子,這可比正電子難得多,想要讓反質子出現,就需要大量的質子轟擊金屬靶,所需要的能級大概是正電子形成的2000倍,這意味著需要使用到粒子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