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守土(第2/2頁)

從去年起,朱由檢下旨加強了古北口以及喜峰口的防禦力量,建虜想從這兩處關隘破口已經變得相當困難。相信建虜在遣人查探過後,還是會把突破的重點放在遼西。

就算清兵不顧傷亡攻破這兩個隘口,大軍強行進入京畿一帶,在宣大、薊鎮、京師,甚至是山海關等數路明軍的合圍下,在後路極有可能被掐斷的情形之下,到時候入關的清兵能逃回去幾個還不知道呢。

更何況如果選擇繞路,那麽遼西走廊一線的明軍會帶來更大的威脅,只要主帥判斷準確,趁勢派重兵直搗盛京老巢,那結局如何就很難預料了。

所以,繞道蒙古只可劫掠,不可久居,建州若真要逐鹿中原,還需控制遼西走廊。

歷史上終明一朝,滿清都未曾完全占據遼西走廊,更別提攻占山海關了。直到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大軍圍困京師,接到崇禎勤王令的吳三桂,無奈之下只得主動放棄自寧遠至山海關一帶的防線,帶兵入關救援京師,最後在未到達京師時便得到皇帝殉國的噩耗,吳三桂遂率部退防於山海關,直至最後降清後才打開關門放清軍進入內地。

朱由檢在去年考慮如何對付關寧軍的時候,也曾在某些時候想過放棄山海關外的領土,主動收縮防線,重新構建山海關、薊鎮及京城防線。

這樣做也是因為他對明軍的戰鬥力持有嚴重的懷疑態度。

薩爾滸之戰已經說明明軍的戰鬥力遠較清軍差,後世吹得神乎其神的關寧鐵騎也只是龜縮於城內,根本不敢和清兵野戰。

漁獵民族出身的八旗兵,加上後來收編的蒙八旗都是以騎兵為主,機動性極強,明軍想要在正面對決中取勝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大明的優勢在於其控制的土地、資源遠較建州豐富,所以朱由檢想實行堅壁清野的政策,徹底放棄東北,收縮戰線的同時,也使得建虜的戰線拉長,補給不易。而大明則以京城為誘餌,誘使清兵破口攻打,然後集中大明各路兵將守禦京畿周邊,以多打少,打遊擊戰、消耗戰,每戰必以優勢兵力消滅小股清軍,積小勝為大勝,逐步蠶食滿清主力。就算付出將京畿地區打爛的代價,也要把清兵的主力拼掉,徹底損毀建虜的元氣,等數年後大明恢復過來,再調集大兵一舉收復整個東北。

這個想法有點極端了,隨著明軍逐步在剿賊的戰爭中占據優勢,朱由檢也對官軍的戰鬥力有了新的認識,最終這個想法被他拋在了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