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

說話的是首輔溫體仁。

和孫傳庭一樣,同樣是出於對朱由檢激進思想的擔憂,老溫提出了反對大規模開設酒坊的建議。

“首輔之建言與朕可謂不謀而合。

大明目下雖已漸無缺糧之憂,但全天下依舊有不少人無隔夜之糧,故此酒坊不宜無序建設。

陜西省一地有衛護縣一座酒坊便足以,至少五年之內不再另行籌建新酒坊。

平涼府當地官府個分別新建大型糧倉,以每石三錢五之價格收儲農戶家中儲量,還要張貼告示,告知廣大農戶留夠家中一年所食之口糧,勿要為貪圖銀錢而將余糧全部售罄。

平涼府要將所收儲之糧食往臨洮府調運一批,具體數量由兩地官府根據實情予以接洽辦理,內閣議個章程後下發兩府,以免其銜接時出現不必要之偏差!”

從善如流的朱由檢迅速就此事作出了指示,溫體仁施禮接旨後坐了回去。

“至於各地官府之所求,其本意亦是為使農戶增收而提,也是出自一片公心,故此內閣當行文予以撫慰,以免挫傷地方官之積極性與主動性。

農戶增收之事並非僅有興建酒坊這一條途徑,各地官員可集思廣益,根據本地之實情詳加論證後再行設立盈利之工坊。”

要想短時間內將大明官員們的注意力從田地上解脫出來是不可能的,千百年來小農經濟的思想在每個人的心裏早已根深蒂固,所以絕大部分官員缺乏如何讓農戶發家致富的思路和辦法。

想要改變這一現象,必須有人加以引導,朱由檢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而另外一個就是宋應星,他的大作這時候應該派上用場了。

“此次會議之後,內閣可制訂相關章程,將工部侍郎宋應星所著之《天工開物》大量印刷後分發到各地官府。

各地官員可將其中相關技術,與本地所擁有之資源結合起來,開辦多種多樣之工坊,朕相信,只要官府正確引導,官員實心任事,不出幾年,北地行省便會湧現出諸多帶動農戶增收之產業,長此以往,何愁百姓不富?”

《天工開物》的可貴之處,在於記述了工農業生產中許多先進的科技成果。

書中用技術數據給以定量的描述,顯露出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理論闡述,注重引入理論概念,而非單純技術描述。

在這本耗盡畢生心力的巨作中,宋應星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

其中既有農業方面的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又有手工業方面的大量知識。

比如書中所載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制糖工藝等等。

而適用於大明北境的相關制造技術也是不少。

比如磚瓦、陶瓷的制作、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等等。

這些極為實用技術和知識,都可以在礦產資源豐富的北地,尤其是西北地區予以廣發傳播和推廣。

北地各級官府要在其中發揮引領和推動作用,官員們也能從中學到諸多知識,在無形之中開拓自己的眼界,讓自己的思維方式逐漸轉變,從農業思想中跳出來,上升到一個全新的層面上。

所謂的引領和推動,無非就是投資。

大明北地不同於私人作坊發達的江南,在富豪遍地走的江南,只要有賺錢的產業,馬上就會有大批的銀錢投入進去。

而大明北地則不痛,特別是流賊起家之地——陜西。

在這場持續十幾年的動亂中,陜西省無數士紳豪門粉身碎骨,他們數代積攢下的大批財產田地都化為烏有。

流賊們的破壞力十分地強大。

不管士紳大戶們是在老家修築塢堡死守,還是攜帶金銀財寶,與家人就近逃入縣城,最後還是難逃覆滅的下場。

在這種毀滅性的破壞下,陜西行省大戶幸存下來的不到太平年間的五成,存活下來的也因為失去了主要收入來源而敗落下來。

所謂的大戶,他們主要依靠田地生財。

天災人禍之下,赤地千裏、野遺白骨,替他們創造財富的人除了逃荒就是加入流賊隊伍,就算你有千傾田地,上哪找人耕種?

旱魃橫行下,大部分田地一鋤頭下去,土壤瞬間成為粉末,這樣的田地你就是播下種子,能有何收成?

正因為陜西大戶數量銳減,所以指望民間投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已經不太現實,官府就成了眼下西北地區唯一的投資者。

而四海商行的產業也基本集中在發達的江南地區,在穩定下來沒幾年的西北地區投資也不多,基本是以商業流通為主。

西北地區的交通條件比起繁華的江南相差太多,而且有技術的工人也難找,這些都是制約西北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