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知青家庭

沈瑾萱不能責怪自己的父親,沈佳勇也挺不容易的,他讀到高一,就響應國家的號召去雲南插隊,建設祖國邊疆了,作為上海知青,沈佳勇這一代人是很有代表性的,他們為國家建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在雲南工作了十三年,沈母把兒子調回蘇州,又在蘇州印染廠工作了十三年,加上之前去雲南插隊了五年,沈佳勇的工齡達到了三十一年,後因病退提前退休,回到了上海,真是不容易啊,在上海知青群體也數量龐大,根據《上海知青網》的統計,上海赴安徽省知青共149421人,上海赴黑龍江省知青共165186人,其中兵團、國營農場、林場138140人,插隊27046人。

上海赴內蒙古知青共7697人,其中內蒙古農場6100人,插隊1597人。上海赴江西省知青共118805人,其中插隊106856人,農林場和建設兵團11949人。上海赴雲南省知青共55944人,其中插隊10065人,建設兵團農林場45879人。上海赴貴州省知青共11953人,以上七地上海知青總計約532775人,除了以上七地上海知青外,還有赴上海市所屬江蘇鹽城大豐農場、安徽黃山茶林場的大批知青,該兩地上海知青人數大致如下:上海赴江蘇鹽城大豐農場知青65000余人,上海赴安徽黃山茶林場知青近萬人,合計以上離開上海市區的九個地方的上海知青人數,總共約607000人左右。

上海當年尚有一些回鄉知青,但數量不多,70年代始上海重新恢復在本市範圍內四個面向進行中學畢業生分配,這其中每年又有大批知青被分配至本市郊縣農場和農村務農,這類知青基本都可以逐次上調回上海市區另行安排工作,因此他們與上面赴外地,尤其是完全脫離上海被分赴前七地五十三萬多知青相比,在離鄉背井、路途遙遠、寄人籬下、思鄉心切和生活艱苦等等精神和物質各種壓力方面都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沈瑾萱也查過這些資料,深知自己的父親只是上海知青之中的一個代表,當年沈佳勇去插隊是響應國家政策,知識青年支援建設祖國邊疆是很光榮的事情,家家戶戶的年輕子女都要去,不是沈佳勇一個人,沈瑾萱作為知青子女,能夠理解父親的苦,自己是知青子女好不容易回滬,還遇到了爺爺奶奶,二姑、五叔的阻礙,受了多年的苦,雖然命運如此艱難,在物質條件和精神壓力都比沈娜和沈茅重很多,但沈瑾萱不願意向自己的命運低頭。

“我的父親是為建設祖國邊疆奉獻了青春,作為沈家的第三代,我也不能輸給沈娜和沈茅!”

她一言不發,低頭吃飯,暗暗下了決心,吃完飯後,沈瑾萱站了起來。

“爸媽,我吃好了,我去洗碗,我明天就回學校,我還是住學校宿舍,學校的環境和宿舍居住條件都比我們家好多了,我留在學校安心學習!”

“好!”沈佳勇點了點頭,見女兒很懂事,絲毫都沒有責怪他的意思。

沈佳勇也吃完飯,林玉珍體貼的從丈夫手上接過飯碗。

“我去洗吧,你去醫院照顧姆媽吧!”

“好,玉珍,辛苦你啦!”沈佳勇站了起來,往外走,又想起了什麽走了回來,從口袋裏掏出幾張皺巴巴的鈔票遞給妻子林玉珍。

“給瑾萱買點餅幹,泡面,帶到宿舍裏面吃,我這個做父親的對她關心不夠,這段時間,一直在醫院裏陪護姆媽,對這個家,對你和女兒關心不夠,我心裏也很愧疚的,你們母女倆跟著我吃了不少苦!”

林玉珍點了點頭,“知道了,我會給瑾萱買的,你放心去照顧姆媽吧!”

等沈佳勇走了之後,林玉珍才幫著沈瑾萱洗完了碗,陪著女兒在寫字台邊坐下,看著昏黃的燈光灑在沈瑾萱的課本上,沈瑾萱低頭認真的做作業。

女兒青春的面龐看上去朝氣蓬勃,越看越好看,林玉珍看得入了神,她發現女兒沈瑾萱真的和她自己長得很像,從女兒青春的面龐上,林玉珍仿佛也看到了自己年輕的時候,那個時候她也是一個學生,青春靚麗,心懷夢想,對未來充滿了很多美好的憧憬,是聽父母話的乖乖女,林玉珍的經歷就比沈佳勇稍微簡單一些。

她是雲南人,從小跟隨父母在一個普通的家庭中長大,和沈佳勇不同,林玉珍沒有脫離父母,也沒有離鄉背井,在雲南上小學,讀中學畢業後,十分順利被分配到化驗室工作,曾經也談過戀愛,同在化驗室的一位男同事追求過林玉珍,但林玉珍回家和林母說了以後,林母勸說女兒不要因為談戀愛影響工作,所以林玉珍膽子比較小,為了保住工作,就沒敢再和同事談戀愛,兩人都在同一單位,太近了,萬一有什麽糾紛,很容易就影響工作,當時林玉珍的其他女同事都在和復原軍人談戀愛,看著他們很熱烈的你儂我儂,林玉珍只想好好工作,等工作穩定了,有了一定的條件,再考慮談戀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