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第2/3頁)

林冕說的很清楚,孟雲卿第一次看這樣的沙盤都聽得懂。

老爺子不住點頭:“這是誰做的?”

林冕不吱聲,關進就道:“是林大人做的,下官剛到衢州城,也是借由這個沙盤將衢州城附近的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

老爺子眼中就有贊許:“好。”

孟雲卿也就看向林冕,年紀很輕,怕是同沈修文不相上下。

這樣的沙盤多是用在軍中,少有人用在賑災上的。

爺爺怕是對這個林冕刮目相看了。

林冕拱手道:“學生早前在軍中待過一段時日,鬥膽將軍中的沙盤搬了過來。”

原來是軍中待過的人,老爺子欣慰點頭:“這個做得好!關大人,應當修書一封告知君上,日後別處受災,有據可循。”

關進就笑:“侯爺前幾日就吩咐過了。”

段旻軒?孟雲卿也笑。

“老侯爺,這邊請。”關進又領到了右側的文官處。

右側的文官處堆滿了文書。

關進吩咐了一聲,坐在上位的文官就將冊子遞了過來,關進交到老爺子手中。

老爺子看了看,扉頁上寫了人口簿,小字處是縣內名稱和序號。

翻開裏頁,又清晰明了記載了,這是哪個縣,哪個村的人口簿,哪些人尋到了,安置在何處,哪些人外出未歸,哪些人在洪災中失蹤了的,一目了然。

末頁,便是以上人口,應當對應的賑災銀兩和糧食。

賬目一應俱全。

又和另一本的賑災銀兩,錢糧使用記事一一匹配,想要造假,就需環環相扣,這麽短的時間,想要貪些賑災的銀兩都近不可能。

賑災的銀兩和糧食悉數發到災民安置處,人心便穩定了。

孟雲卿也聽得出神。

往常在魏老先生的授課中,也聽聞過災情的處置,終究不像眼前所見。

天災並非人力能制止,卻因人力可緩解。

眼見為實,魏老先生曾說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倒應了景。

她都記在心裏,等日後再見到老先生,當是要同老先生探討一翻。

看完這兩處,又到了右側的文書處。

右側這端的資料就少得多,不是人口簿,也不是賬本,而是一幅一幅的工程圖。

老爺子眼中有異。

林冕解釋:“這是侯爺幾日前提起的,要安撫災民和流民,除了朝廷撥下來的銀兩和錢糧,還需召集災民和流民一同去排查山道,重修通路。讓無事可做的災民和流民,有活計可做,有時間可打發,那在賑濟的同時,又能依勞而獲,就會打消淪為盜寇的念頭……”

這個孟雲卿在段旻軒房內的紙箋中見過。

沒想到林冕這裏已經有成形的工程圖和思路了。

老爺子也是點頭。

只是同自己的外孫相關,老爺子眼中的贊許裏,又多了幾分自豪。

林冕並非喜歡奉承之人,卻又拱手補充道:“下官和關大人都覺得侯爺的提議好,一來,賑災之物並非長久之計,老百姓不用擔心賑災之物發放完後,無生計來源,人心就穩;二來,百姓習慣了依勞而獲,便是對官府的信任,不會再有心生亂。看似繁雜了些,卻是實實在在的賑災良策。下官佩服。”

老爺子心中歡喜,口中卻道:“都是些鬼點子罷了。”

孟雲卿也掩袖笑了笑。

趁他們幾人在說話,就立在原處,隨手翻了翻眼前的幾本工程冊子。

詳盡是詳盡,卻少了些……

她稍稍攏了攏眉頭,剛伸手放下,關進便看向她:“孟小姐覺得有何不妥?”

關進並非喜歡生事之人。

見她臉色有異,才隨口問起。

孟雲卿也不介懷,看了看老爺子,老爺子捋了捋胡須,平和道:“丫頭,無妨。”

孟雲卿就道:“這些冊子已經造得很妥善了,我想著,若是在前幾頁,加上需要的工時和人力,待日後查看時,便一眼能分辨出這本冊子裏的工程該分到何處去做,就和先前看過的人口簿子,賬本之類的對應上了,一目了然。”

她說得委婉。

關進和老爺子對視一眼,倒是林冕先開口:“孟小姐說的不錯,昨日也有京中來的監察禦史看過,提過同樣的意思,關大人已經命人這兩日內補上了。”

原來如此,倒是她多嘴了。

孟雲卿有些歉意。

“老侯爺,孟小姐也清楚這些賑災之事?”

京中的貴女大多養尊處優,有些才學的都精通琴棋書畫去了,孟雲卿先前的幾句話怕是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不是隨口應付的。

倒讓關進驚喜。

老爺子就笑:“雲卿丫頭讀過些政史經綸,也有專門的先生教過些時候,班門弄斧了。”

讀過政史經綸,也有專門先生教過?

關進和林冕都意外得很,再看向孟雲卿,眼中就更有不同。孟雲卿雖然胖是胖了些,心思卻玲瓏剔透,言行又低調有禮,果然是宣平侯府的姑娘,有大家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