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上墳(第3/4頁)

“小叔?”連蔓兒有些吃驚,難道連守信不是連老爺子排行最末的兒子?

“你們小叔比我小兩歲,是十歲上沒的。”連守信看著空曠處,緩緩地道,“那年鬧災荒,沒吃的。”

短短的兩句話,被連守信貌似平靜地說出來。然而連蔓兒卻知道,這背後的驚濤駭浪,淒慘悲傷,深深地刻在當事人的心中,她無法體會,卻也感覺心頭上被壓上了一塊巨石。

就這樣沉默的坐了一會,連守信終於站起身。

“該回去了。”

連蔓兒幾個也站起來,就要跟著連守信下山。

“小心腳下,”連守信突然道,“別踩。”

連蔓兒保持著擡著一只腳的姿勢,低下頭,發現她面前的山坡上,是一塊小小的不超過兩個巴掌大的土包。說是土包,它只稍微比周圍的地面高出了那麽一點點,不仔細看就不會察覺。

“爹,這個,也是墳嗎?”連蔓兒問。

“哦。”連守信只低聲哦了一聲,就扛起鐵鍬,慢慢地朝山下走去了。

連蔓兒小心地收回腳。

“哥,小七,你們說,這裏面埋的是誰?”連蔓兒小聲道。

五郎和小七都默不作聲,剛才她們坐在那座孤墳旁邊,面前就是這小小的不能稱之為墳的土包。

幾個孩子默默地站了一會,連蔓兒蹲下身,將摘來的紙花和壽桃放在土包旁邊,用小石頭壓住,小七和連葉兒也如法炮制。

下山的路上,幾個孩子小心翼翼,寧願踩在難走的溝溝坎坎上,因為她們知道,一不小心,或許她們的腳下,就是一條曾經的小生命。

那一天,連蔓兒第一次知道,沒有後人的孤男孤女,是不能進祖墳的,而夭折的小孩子,更是連個墳頭也沒有。他們往往被家人用糞箕子提著,隨便尋個山腳、地頭埋下。

張氏的那個孩子,是連守信帶出來埋的。

連蔓兒、五郎和小七誰都沒說什麽,但是他們都認定,剛才的那個土包,裏面埋的就是那個孩子。連守信將他埋在了他們的小叔的墳旁,是為了讓他們的小叔能夠照看那個可憐的孩子,讓這兩個可憐的孩子在地下能夠相互依靠,不用害怕孤單和寂寞吧。

“爹,”到了山下,五郎追上連守信,“等我……我把小叔的墳遷回去。”還有那個孩子,他也不會讓他孤零零的留在那裏。

連守信笑了,很欣慰的笑。他拍了拍五郎的肩膀,搖了搖頭。

“……等以後,我老了,沒了,你記得別忘了給他上墳就行。”連守信道。

“蔓兒姐,以後我爹娘咋辦?”連葉兒有些茫然地問連蔓兒。

連守禮和趙氏如果以後不能生下兒子,作為成家的連家人,他們還是有資格進連家的祖墳。

但是,作為閨女,連葉兒只有在殯葬的時候,還有在之後一年的幾個主要的節令才能給他們上墳。這其中還包括一個麻姑節,是女人專有的給新去世的親人上墳的節日。而之後每年的祭祖、掃墓,連葉兒都是沒資格參與的。

“事在人為,葉兒,你別想那麽多。到時候,你咋想就咋做!”連蔓兒鼓勵連葉兒。

規矩、習俗的力量有多強大?

周氏多厲害的一個人,在連家幾乎就是她一手遮天了。但是她也只能看著小兒子孤零零地埋在山背後,而不能為他爭取些更好的死後福利。除了連守信,連老爺子,還有連家的其他人,有誰記得這裏還埋葬著一個和他們骨血相連的親人?

連守信不痛惜小兄弟、小兒子嗎?但是他還是得按照習俗,不能為小兒子樹墳。他對五郎的期待,也不過是不要忘了給這兩個人上墳。不,他只說不要忘了給他們的小叔上墳,而沒有提到那個夭折的孩子。因為這樣的孩子,不僅沒有墳,也不能接受紙錢和香火的供奉。

而連葉兒,如果想做成她想做的事,勢必要沖破世俗的、人為的重重阻礙,成為眾人眼中標新立異的人物。在這個年代,這對女孩子來說,並不是一個美好的詞匯。

回家的一路上,大家都走的異常的沉默。

連蔓兒、五郎、小七和連葉兒各自想著自己的心事。

對於孩子們來說,沉重的心情是不會持續很久的,等邁進了連家的大門,她們又都歡快起來。

周氏已經帶著媳婦們在做飯了,張氏送來了一條子豬肉。

掃墓歸來,連家這一大家子是要吃一頓團圓飯的。

“爹,我那邊蓋著房子,晌午我得陪幫工的吃飯。要不,人家挑理。”連守信道。

連守信不在老宅這邊吃,張氏和幾個孩子只說要去做飯,也沒有留下。

連老爺子覺得連守信說的話在理,並沒有阻攔,周氏收下了豬肉,也沒說什麽。

清明節,托祖宗的福,是這一大家子過的最平和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