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封建殘余(第3/3頁)

“所以父母親當然會錯。”

“其實這句話原意是這樣的,做兒女的盡量不要直接指出錯誤,而是盡量婉轉地說出來。”

“因為做父母的人,往往年紀大了,有可能承受不起劈頭蓋臉的指責。”

余穎一攤手說:“現在很多時候,人們都喜歡斷章取義。”

“嗯?”旦旦有些疑問。

“斷章取義,就是明明原話的主人是一個意思,結果解讀的人,在引用時就扭曲了原本的含義。”

“儒家典籍中,還常常有這種情況。”余穎說。

“流傳後世的某些典籍都是經過閹割的,為了博取統治者的歡心,學習典籍的人,就進行了刪減。”

“除此之外,某些人會只截取對自己有用的話,或者是宣傳他們覺得合適的話。”

“比如說有人常常會說:子曰:以德報怨。”

“要是只看這幾個字,解釋一下,就成了聖人希望大家面對仇人時,也是要施恩的,以和為貴。”

“而不是正面杠。”

“事實上,聖人下面還有一句話,整個含義就是來了個大反轉。”

“聖人原本的話是說:以德報怨,何以報直?”

旦旦有些暈。

余穎說:“真的含義是,對仇人是施恩,那麽你該怎麽對待自己的恩人,只是施恩嗎?”

“要是這樣做,怎麽看,做仇人比作恩人好,因為算計了別人,還和恩人一個待遇,這種情況實在是讓人意難平。”

“是啊!原來如此。”

有了後面一句話,則整個話都變了含義。

“以德報怨在我看,就是傻子行為。”旦旦說。

余穎點點頭。

她更認同: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同樣的,那種理直氣壯對兒女說天下無不是得父母的人,往往是並不知道真的含義,拾著雞毛當令箭。”余穎淡淡地說。

“在我看來,錯了就是錯了。”

“知道錯了之後,勇於改正或者是接受教訓,這才是真正的處理方法。”

旦旦笑起來,它的主人有時候就是有些話癆。

“當然,不可否認,只要是正常人類,聽到批評後,多多少少是會不高興的,這是正常的情緒。”余穎說。

“你也會不高興?”

“會的,我當然會生氣。”

“講話也是一種學問。”

“有些人並沒有學會真正的講話,如果他學會真正的講話,那麽他會過得更好。”

“旦旦,我不知道你的什麽感覺,我只說說自己的想法。有時候有人點出你的錯誤,你會欣然接受。”

“而有些人點出你的錯誤,只會讓一般人崩潰,甚至成為仇人。”余穎淡淡地說。

“會不會說話,是兩個態度。”

“當然,有時候和某個人鬧翻時,就應該怎麽說話讓對方難受怎麽做。”

“比如林家在對上張家時,就不會客氣。”

“我說話時,也是讓他們丟臉的,他們是會記恨的,但本來就是反目成仇,就不在意。”余穎笑眯眯地說。

這時候,那些小姑娘已經到了放學的時間。

所以都遠遠地給余穎行禮後,就三五成群地離開這裏。

余穎朝她們招招手。

接著走路。

“你也看見了,就如同張長盛一樣,對母親莊氏的話,就沒有點出來其中的錯誤。”

“其結果就是讓她,一步步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導致張家一家人去了一個小地方,應該是沒有回到京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