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否認三聯(第2/3頁)

但穿越過好多次古代後,對儒家典籍還是很了解的。

在她的主持下,這個蒙學來念的人,越來越多。

最後變成了私塾。

甚至還有不少女孩也跟著念書。

余穎鼓勵女孩子念書。

就是大字不識幾個的大人也可以讀書。

在她看來,一天認識一個字,也是一種進步。

還別說,在余穎附近的人家,識字已經成為潮流。

就算是沒有紙張,余穎讓他們用水在石頭上練字,在沙石上練字。

就是南哥兒也是如此,即使家裏有錢,但還是不要太特殊。

在這個時候,紙張是要花費不少錢的。

就算是余穎給兒子用。

但對其他孩子來說,就不行,必須減輕學生家的負擔。

好在因為余穎教他們種田很成功,讓不少人知道讀書識字有好處。

有更多的人,慕名來到這個私塾。

私塾出來的不少孩子,紛紛考中秀才。

後來,海家私塾被改名為百味書院。

原本的小鎮經過發展,竟然成為一個縣城。

百味書院和那些老書院比,剛開始並不怎麽太出名。

來上學的人還太年輕,沒有好的成績拿出來。

但書院占地的面積不少。

教授君子六藝,每一項都是實打實的。

雖然不要求每一個學生門門精通,但最起碼知道。

令很多讀書人最為驚喜的是,書院裏的藏書閣裏有不少藏書,有很多是孤本抄出來的。

這多虧有唐王在,他四處幫著收羅,讓書院的書籍追上老牌書院的藏書量。

因為這個原因,陸續招來不少好老師。

另外,余穎的縣主身份也是讓學院少了不少麻煩。

大家都無視了這位創始人是女性的問題,好在余穎並不怎麽管書院的事情。

她專門聘請了人當書院的山長。

當然要經過余穎的面試。

她不希望這位山長是一心只言聖人言的人。

說句不客氣的話,人活在世上,以為只要按聖人言,就可以活得很好,那是做白日夢。

好在找到的那位山長,倒是很有開闊的胸懷。

和余穎的理念比較合拍。

學子們念書時,也要他們鍛煉身體。

甚至還有專門的遊學。

在這種情況下,培養出來的孩子真的很不錯。

一個個根本就不是死讀書的書呆子,甚至十年後,書院裏陸陸續續出現一些進士。

而當余穎開辦書院後,唐王夫妻也是吃驚,想不到她還這樣厲害。

後來他們夫妻幹脆就離開京城,帶著兒女,來看余穎。

唐王饒有興致地做了一個先生,開了一門藝術鑒賞課。

他感覺這個很適合。

以至於他根本就無意回京城。

每年就在過年那段時間回京,參加一下皇家宴會。

皇帝知道後,讓人看看是怎麽一回事?才發現唐王當先生,當的是一個爽字。

至於唐王妃則去了女學,教授的是禮儀。

他和唐王妃兩個人在課余,還是分別開始寫書,一個寫怎麽辨別古物,一個寫各種禮儀。

可以說,兩個人是夫唱婦隨,活得是那個自在。

唐王之所以逃走,就是因為皇帝的年紀變大之後,各個皇子們的心很急。

作為一個不惦記皇位的鹹魚王爺,自然是不願意摻和進去。

幹脆是包袱款款,帶著老婆兒女走人。

皇帝是默許的,這個兒子不在也好,這樣子兄弟之間的爭鬥,就不會牽扯到他。

後來老皇帝還是壽終正寢,在死前留下遺囑,新皇登基。

在此之前,唐王知道父皇不怎麽好,就急急帶著一家人回京。

只是見了最後一面,老皇帝就薨了。

新皇登基後,大赦天下。

唐王一家人,一個個活得很好。

他們一家人都跑到南方去,根本就沒有爭鬥過。

但那些兄弟們就很難說,一個個都是經過一番搏鬥,家裏少了不少人。

而新皇對唐王也是很滿意的,這種上道的王爺是很不錯的,不爭不搶,多好。

唐王在給父皇守靈後,也是老老實實留在唐王府裏,夫妻兩個人接著著書,根本就不理會其他的事情。

老皇帝為了讓這個年紀比較小的皇子,能名正言順的登基,在自己臨死之前立了皇後。

那麽新帝就算是唯一活著的嫡子。

這也是給那些年長於新帝的皇子們一條活路。

因為嫡子的地位高於其他皇子。

余穎在知道皇帝駕崩後,給他上了一炷香。

畢竟他還是給了一個縣主爵位,讓余穎有了一定的底氣。

後來唐王出了孝期後,就和新皇談了一下。

接著跑去教書。

事實上,新皇對於百位書院是很感興趣的。

因為書院裏,不單單是教授儒家學說,其他也有涉及。

那裏出來的學生即使是參加科考,也是會點別的東西,而不是只會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