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第2/2頁)

桓允晨間一向沒什麽胃口。在寶祿挑了幾筷子之後,他就揮手讓寶祿停了,整個人顯得沒精打采的,月白錦衣和頭上的玉冠襯的他臉色愈發蒼白,眼下也有淡淡的青色。

葉微雨緩步過來。

桓允臉上才有了些許笑意,“早膳用得如何?可要再吃點?”

“不了。”葉微雨搖頭,她見桓允碗裏的藥膳原封未動,便問,“怎的如今吃朝食還是無甚胃口?太醫可有說過是何原因?”

桓允拿著勺子在碗裏翻了幾翻,無聲嘆氣不語。良久,忽而又眼睛水蒙蒙的看向葉微雨,那眸光閃動的樣子活像湯圓討要肉幹的時候。

“你這人…”葉微雨頗有幾分無奈,只覺得他分明已是個半大少年,往前幾個朝代,百姓成婚的年齡早,他都能當是一家之主了,可如今還跟個小孩似的。就是阿元早就獨立拿筷吃飯,偏偏他卻幾次三番的要人喂。

見葉微雨執起瓷勺,桓允趕緊笑眯眯的乖乖正對她坐好…

本朝初建時,現如今的外城還只是個小小的村落,後來城市建設擴張才逐漸將其納入開封府的管轄。所以實際上整個汴梁城同臨近的村野相距並不遠,有那腳程快的個把時辰就可往返家門和城門。

正因為如此,學舍裏才通知學子們在城外5裏處的短亭集合,然後步行至村舍農田。

之所以高祖要求本朝太學生親身侍農,除卻有眾多士子有“讀遍聖賢書,卻不知生養之物是何物”的原因在,還出於另一種考量。

蓋因前朝末年,貴族子弟驕奢淫逸,不知民生疾苦。朝廷又軍隊積弱,戰鬥力匱乏,被民間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軍打得節節敗退,其時王室門侯險些喪失統治天下的權力。

有這前車之鑒,再加上弋清的例子作為□□,高祖的思維一發散,唯恐大周步了前朝後塵,國祚易折。他這才認為貴族子弟參與農耕,體會農民不易,才會心懷仁德,兼濟天下。只這一規定沿襲了百年,起到的實際效用卻有名無實。

太學的升學考核得成績,不僅以每年歲末大考做定論,還會參考每名學子平時的操守行藝,只“春耕”這一項就占了很大的比例。為此,在各方養尊處優的貴族權勢人為的操作下,高祖的政令已淪為累積平時成績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