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隱藏人物(第2/3頁)

結局當然是上官死在憤怒軍士的亂刀之下,開膛破肚,場面甚是震撼。有了底層軍士的支持,燕王府府兵簡直鐵板一塊,燕王指哪打哪,眼中只有燕王,不曉得朝廷是何物。

軍糧不夠,燕王也不加賦,將糧食問題轉移到百姓身上,他親自脫下盔甲,挽起褲腳,揮著鋤頭和軍隊一起開墾荒地,進行屯田,自給自足。倘若開到肥沃的土地,還會把良田讓給周圍百姓,帶著軍隊去荒地再行開墾,不與民爭利。

燕王府府兵就這樣成了鐵軍,燕王帶領軍隊數次北伐,轉守為攻,終於在洪武二十年取得“金山之役”的勝利,逼盤踞東北的北元大將納哈出投降,燕地邊關從此得到安寧。以前為了逃避戰亂的百姓也紛紛回到故土,重新開始生活。

有了和平,燕地gdp開始回溫,逐年上升,加上以前的根基,這塊被南方成為苦寒之地的東北方有著不輸江南的繁榮。

無能的君王各有不同,換著花樣的敗家,賢明的統治者各個相似。比如都擅長搞水利建設。沐春治理雲南的時候大興水利,修橋鋪路和水渠,這些功績讓他雖死尢生,雲南百姓為他建了祠堂,把他當做神靈膜拜供奉。

燕王和沐春一樣,燕地最重要的河流灤河的河道狹窄,蓄水差,旱季幹到冒煙,顆粒無收,一到雨季就成了大海,淹沒莊稼和房屋,兩岸百姓靠著灤河活著,也深受灤河之苦,這條母親河就像得了失心瘋,好的時候對子女甚是寵愛,一旦發瘋,不是旱就是澇,任由子女活活餓死。

燕王對這條母親河“對症下藥”,治理灤河,從拓寬河道開始。

燕王拿出了屯田開荒耕地的架勢,再次身先士卒,光著雙腿踏進灤河的淤泥,揮起鐵鍬就開挖,河底的淤泥是最好的肥料,軍隊把淤泥挖上岸後,百姓自發拉到自家田地裏,甚至不少百姓自帶幹糧,下河幫助軍隊擴寬河道。

軍民齊心,灤河這個“瘋母”被治愈了,變得溫柔起來,兩岸變沃野,受益者甚眾。

就這樣,燕王府沒有辜負燕地百姓的期盼,為燕地謀福祉,鎮守大明邊關的九個藩地,燕地無論經濟財力軍力,還是凝聚力向心力都是最強大的。

而且,更要命的是,燕王府還有一個大殺器般的隱藏人物:道衍禪師,一個和尚。

這個和尚還是胡善圍一直崇拜的詩人,他的《獨庵集》裏的詩詞,胡善圍倒背如流。常遇春屠殺蘇州城時,成千上萬的難民朝著臥佛寺奔逃,唯有這個和尚逆流而行,打開寺門營救百姓,也是這個和尚扶起了背著女兒倒地的胡榮,要他去寺廟裏躲避。

史載:“蘇州城破日,常遇春入齊門,所過屠戮殆盡。徐達入閶門,不殺一人。至臥佛寺,兩帥相遇,達始戒遇春勿殺。”

正因這個和尚,七歲的胡善圍才能活下去。

各位看官還記得孝慈皇後下葬孝陵之時,突然風雨大作,道路難行,眼看要誤了下葬的吉時,高祖皇帝氣得要殺人,送葬隊伍裏的高僧宗泐靈機一動,說了四句偈語:“雨落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齊送馬如來”的往事嗎?

偈語過後,宗泐帶領手下八大高僧一起念經祈福,也是神了,一通經書過後,雨止雲開,送葬隊伍繼續前行。

高祖皇帝由此平息了怒火,覺得妻子有上天庇佑,便將念經的八個高僧分別指給八個藩王,要他們跟著藩王們回到藩地,建立寺廟,為孝慈皇後祈福。

這其中就有道衍禪師,他被分給了燕王……緣,妙不可言。

道衍禪師就這樣開始了他神奇的從政之路,在跟著燕王啟程去燕地的時候,道衍禪師躊躇滿志,他寫了一首詩《十月一日金陵發船之北平》:

石頭城下水茫茫,獨上官船去遠方。食宿自憐同衛士,衣缽誰笑雜軍裝

夜深多櫓聲搖月,曉冷孤桅影帶霜。歷盡風波難苦際,無愁應只為賓王。

道衍禪師得到了燕王禮遇,這位和尚很少和燕王談經書,他更擅長搞政治,燕王佩服得五體投地,將道衍禪師封為上賓,是燕王府智囊團的核心人物。

建文一年,七月初七。燕王朱棣召開了“奉天靖難”誓師大會,慷慨激昂的念著道衍禪師操刀的討伐檄文:

“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後之子,國家至親,受封以來,惟知循分守法,今幼主嗣位,信任奸臣,橫起大禍。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後創業艱難。封建諸子,藩屏天下,傳續無窮。一旦殘滅,黃天後土,實所共鑒。”

燕王一下子把自己說成了孝慈皇後的兒子,這也不算錯,反正從禮法上,所有兒子都是孝慈皇後的兒子。

意思是說,分封諸子,建立藩國是高祖皇帝立的規矩,可是現在奸臣要削藩,這是違背了高祖皇帝的意願啊。皇上被奸臣給蒙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