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無間道(第3/3頁)

寧王朱權的實力僅次於燕王,他的藩地大寧和北元交界,位處軍事要塞喜峰口,東邊是遼王朱植的地盤,西邊是主動棄城逃跑的谷王朱穗的藩地宣府,妥妥的軍事重地。因朱權地盤就在蒙古,在他的斡旋下,蒙古部落宣布和北元分手,琵琶別抱,投入大明的懷抱,就地成為明朝三個衛所,稱為“朵顏三衛”。

這些蒙古騎兵的特點是特別能戰鬥……以及,有奶就是娘。

寧王給他們發軍餉,他們就跟寧王。燕王派出道衍禪師以及其弟子馬三保去遊說他們,說給更多的糧食和軍餉,他們就跟著燕王,乘著寧王出城和燕王談判,包圍了寧王府,軟禁了王府妻小。

寧王也被狡詐的四哥所困,見大勢已去,只得宣布加入靖難軍,跟著四哥去勤王。

但是建文帝不曉得過程,只曉得寧王帶著精銳騎兵“朵顏三衛”投奔燕王造反的結果,頓時暴怒,立刻派人把遼王朱植給叫了回來,劈頭蓋臉的罵:

“事已至此,你還有何話說?你還說你和燕王之間是清白的?朕要是不把你召回來,你是不是也帶著軍隊投奔了燕王?”

遭遇奪命三連問,遼王簡直比竇娥還冤啊!看著這個年輕的皇帝,遼王心想老子想扶你,誰知你好心當做驢肝肺。

算了,老子不管了,越管越麻煩,還不如學谷王,一開始就棄城逃跑落得幹凈!

你和四哥去爭吧,老子坐山觀虎鬥,反正誰當皇帝,都是老朱家的人。

就這樣,唯一一個旗幟鮮明支持建文帝的藩王成了啞巴,終日消沉,等待最後的結局。

燕軍從七月六日晚上奪北平城,到一連吞下谷王、遼王的地盤,燕王府一個月就控制住了東北和西北,大明九邊占了三邊,勢如破竹,朝野震驚。

燕王朱棣慢慢向中原方向,前方散落著村莊,皇位就在前方。

為什麽朝廷一個月來遲遲沒有組織中央軍隊平亂?

因為這個月來建文帝一直在開會,物色最佳人選擔任主帥。

朝上天天吵成菜市場,建文帝左右搖擺,舉棋不定。覺得個個都有優點,個個都有缺點。

其中的人選有曹國公李景隆,皇帝的親表哥,削藩小能手。但是缺點沒有打大仗的經歷,只是小打小鬧,平時做的最多是練兵布陣搞軍事演習。

魏國公徐輝祖。名將之後,驍勇善戰,自幼就隨著親爹徐達出征,有打大仗、打勝仗的經驗,對朝廷忠心耿耿,也是目前呼聲最高的北伐平亂主帥人選。

但是缺點很明顯:他是燕王妃的親大哥。建文帝擔心這個第二個代魏國公倒戈支持大妹夫燕王。

長興侯耿炳文。洪武朝開國時代到目前唯一存活的老將,經過空印案、胡惟庸謀反案、李善長謀反案、藍玉謀反案四大案,活下來的只有耿炳文一個。且建文帝親姐姐江都公主下嫁了耿炳文嫡長子,妥妥的赤膽忠心。

缺點是年紀實在有些大了,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黔國公沐晟。名將之後,和徐輝祖一樣都是軍二代特別能打,有實戰經驗,且沐晟的母親黔國公太夫人耿氏是長興侯耿炳文嫡長女,忠心毋庸置疑。

但是缺點是沐家世代鎮守雲南是高祖皇帝立下的規矩,一旦調用沐晟,雲南必定會亂,到時候大明腹背受敵,雪上加霜。

兵部尚書齊泰。大明軍隊最高指揮官,顧命大臣。但是齊泰是科舉進士出身,寫文章可以,考兵法也可以,但是沒有見過血,沒有實戰經驗,更不會交戰。

大朝會上吵到耳聾,燕軍一路南下,挺進中原。建文帝實在不能等大臣們吵出一個結果了,幹脆定下最保險的老將耿炳文,覺得親姐姐的公公,肯定不會坑自家。

雖然年紀有些大了,上戰場廝殺體力不行,但是指揮軍隊打仗應該沒問題。

於是,建文帝封六十五歲的耿炳文為主帥,領著三十萬北伐軍,北上阻截十萬燕軍。

建文帝心想,三十萬對十萬,三個人打一個,肯定能贏!握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