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齊民要術(第2/2頁)

所以在看見這本農書的時候,趙九福只覺得精神一震,看看中國歷史就知道了,古代人不是不會種田,而是一部分技術在傳承之中丟失了。

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育不夠普及,老百姓不識字或者沒有獲取知識的途徑,而讀書人只重視四書五經升官發財,對農田也並不在意。

他自己沒有種田的本事,但或許農書裏頭會有他需要的東西啊,抱著這個念頭趙九福一頭紮進了這本《齊民要術》,打算找一找於國於民有利的辦法來。

《齊民要術》號稱起自耕農,終於醯醢,資生之業,靡不畢書。也就是說從耕種操作開始,到造醋做醬為止,凡是生活資料的生產技術,幾乎都寫進去了,其中第一卷 第二卷集中在記載農作物耕種和其他作物的種植辦法。

趙九福希望滿滿的邊看邊抄,這一看就是小半個月,一開始的信心都被打消了許多,原來裏頭許多的經驗之談鄉下老農幾乎都知道,他們村裏頭就是那麽種田的。

對比一下現代人的種植技術,除了種子的原因之外,大部分還是依賴於現代科技的發展,但是許多東西可不是現在的他能拿得出來的,科技水平就限制了這個創造力。

趙九福一路看下來,只覺得當年編著這本書的人確實是個大才,他將許多深奧的理論總結成經驗,又結合到諺語之中,這可比深奧的文字好傳播多了。

比如蛇過道,大雨到;蛇上樹,有大雨。雞啁風,鴨啁雨,螞蟻攔路要落雨。蜻蜓成群繞天空,不過三日雨蒙蒙。聽起來朗朗上口又十分實用。

趙九福一邊抄寫一邊還寫下自己的筆記,將覺得有用的東西都另外拎出來寫在一張紙上,免得自己看過一遍反倒是忘記了。

等到最後,他看了看卻皺起了眉頭,想要增產看似容易,但每一條路都不好走。

首先看選種,這一條其實家家戶戶都會做的,每一次留種的稻子總是最為飽滿的,但一年年的產量也沒見增加,可見不通過一些手段,或者發覺高產的品種,這條路效果一般。

像是深耕,追肥這些事情,鄉下人都是有在做的,不過這一點倒是讓趙九福想到肥料的問題,這年頭靠的都是天然肥料,家家戶戶都不太夠用,大約就是如此金坷垃的效果才比較明顯,趙九福連忙把這一點記了下來。

陳家村的農用地其實不算多,除了稻田之外的土地有些貧瘠,並不適合種地,當然,若是有足夠的肥料的話也是能夠養起來的。

趙九福繼續往下看,又看見書中記載不同的地方稻種有所不同,其中竟是在《食貨志》中看到“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

趙九福心中一跳,書中記載的位置距離他們新亭府其實並不遠,不過古代通訊艱難,有時候只是隔了一座山的兩個村子都不互相往來,消息不通暢也是有可能的。

等《齊民要術》被翻閱完畢的時候,時節也已經到了臘月,趙九福的筆記也寫了厚厚的一本,他反復翻查刪減,最後得出來可用的辦法還是不多,倒也是聊勝於無。

堆肥的事情好辦,他回家只是提起在書中看到過記載,又把現代的時候道聽途說的一些東西加進去,老趙頭就答應帶著趙老大一塊兒試一試,反正冬天閑著也是閑著,他們包下了這麽大一座山,光靠著家裏頭這麽幾口人實在是不夠用。

老趙頭和趙老大都覺得書裏頭的東西都是真的,甚至比趙九福還有信心,老陳氏還偷偷跟趙九福說讓他把書藏好,這說不定也是一個秘方。

趙九福心中無奈,不過在成品出來之前,他也是不打算暴露出來的,趙家人相信他,其他人可就不一定了,堆肥需要時間,其他的就放放再說。

堆肥好辦,稻種卻難尋,他們鎮上的糧店肯定是不成的,若是這裏就尋得到的話,哪裏還需要他來折騰。

趙九福沒啥門路,只得求助於孫光宗,雖說孫光宗現在已經不去縣學了,但兩人的聯系倒是沒斷,聽說趙九福想要新奇的稻種,便一口答應下來讓家裏人出門做生意的時候幫忙尋摸,若是尋到了就給捎帶回來,並不肯收下他的銀子,只說若是有的話以糧價來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