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塵埃落定(第3/4頁)

“江清越是應該找我報仇,你卻應該感謝我。”皇後娘娘淡淡地說道:“江清越若是生在先皇身邊,也不過是第二個寧陽公主罷了。”

周睿安沉默了一下,最後淡淡地說道:“如果周睿琛老實一點,我不會主動去殺他!”

周睿安說完,轉身大步向外走去,皇後娘娘看著他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周睿安,別以為你可以囂張到最後,她還有留有後手!

很快就到了和安王開太廟的日子,皇後褪去了華服,一臉寂寥地被帶到了太廟中,和安王沉痛地斥責了皇後的數宗罪,最後廢棄她的皇後稱號,貶為庶民,因為貪墨案和勾結韃靼,被判處了斬首。

這一日,皇後開創了大靖的一個歷史,成為了第一個被斬首的皇後。

皇後娘娘獨自一人承擔了所有的罪名,把二皇子摘得幹凈,但是所有人都知道,二皇子不可能什麽都不知情,他肯定是有包庇行為的,不過在周睿安的默許下,很多人都忽視了這一點。

定國公府作為幫兇也是難逃罪責,方明坤請出了丹書鐵券,免除了定國公府的罪責,總算是保下了一命,但定國公府的爵位卻保不住了,沒收了定國公府的爵位、宅子還有一切的家產,成為京城最普通不過的一戶人家。

很多人都覺得,方家是逃過了一劫,但只有少數人知道,這對方家來說才是一種長久的折磨。

原本方家是京城的頂級勛貴,在京城可以說是橫著走的,無人敢惹,方家以前也有結下了不少仇家,如今一朝失勢,日後的新皇肯定不會待見這個前皇後的娘家,定會多有刁難。

方家的苦日子那可還在後頭呢,更不要說方家還被沒收了家產,那麽大的一家子,該如何過活都成了問題。

方明坤咽下滿心的苦澀,卻只能磕頭謝恩。

此時方明坤終於明白了周睿安的厲害之處,處置皇後、處置定國公府,周睿安甚至都沒有出面,一個和安王就已經把事情處理的妥妥當當,他自己卻摘得幹幹凈凈,形式按照他的意思發展,壞人卻是和安王在當。

甚至整個事情,周睿安都沒有露面,他在牢裏,就已經把一切都安排的明明白白,他們這些在外面的人,都被他算計了。

接下來就是重頭戲了,這也是所有人,包括全京城的百姓都關心著重點,那就是宣德帝謀害晉王一事。

逝者已矣,這件事的兩名當事人都已不在人世,其中宣德帝更是一國之君,無論如何都要為他留下幾分顏面,否則大靖就成了天下的笑柄。

最後和安王宣布,對於宣德帝他們並不再追究,依舊保留他的皇帝稱號,以帝王之禮下葬,只是他做的這些事,會如實地留在史書上。

眾人聽到這個結果,對周睿安的手段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宣德帝是什麽樣的人?他是一個好面子的人,這麽多年周睿安能平安活著,其中宣德帝不想讓外人說他苛待救命恩人之子就占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這麽多年,他都小心翼翼的維護著自己有道明君的名聲,這一下子,全部付之東流。

從此之後,歷史上的宣德帝也是一個謀害手足,忘恩負義之輩,這個名聲會流傳千年萬年,這對於向來好面子的宣德帝來說,不得不說是最好的報復了。

再之後,就是關於新帝的人選,這個更是重中之重,雖然諸位大臣看著包圍了整個太廟的錦衣衛,覺得這件事已經心照不宣,可是大臣中還有人覺得,周睿安此人心機深沉,手段狠辣,並不適合為帝。

“宗室中亦有不少青年才俊,不能因為周睿安是晉王之子,就登基為帝!”一位禦史站出來大義凜然地說道:“臣建議應該從宗室中擇優選出良主,才是我大靖之福,百姓之福!”

和安王偷瞄了一眼一邊似笑非笑的劉敏,他覺得這個禦史不懷好意,心懷不軌的很!他不知道不選周睿安是不是大靖之福,但他知道,這一定不是宗室之福。

他們宗室子弟,只是想做個富貴散人,安安穩穩地過完這一生,什麽爭權奪利,他們並不想參與啊!這禦史能不能別蹦達了?他願意找死,可不可以別拖著他們宗室?

這麽多年以來,皇帝對宗室的束縛很多,也是有意將大多數的宗室子弟培養成富貴閑人,好確保皇權的統一。

這是很好了解的事情,哪個皇帝願意親自去培養一個人才出來跟自己的兒子爭權?萬一生出了別的心思,豈不是麻煩?

反正皇上後宮佳麗三千,又不愁生不出兒子來。

不得不說,太祖爺的想法還是很有道理的,只是他沒料到自己的後代子孫宣德帝只有兩個兒子。

不過別說,支持那位迂腐禦史的大臣們還不少,並不希望周睿安登基為帝的人還是挺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