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家村生產隊(第2/2頁)

說起這古家一家子,這姓聽著有些少,但在這古家村生產大隊可是兩大姓之一。另一個大姓為陳,如今這生產隊的隊長就是陳家人。

兩姓在這村裏都是大姓,只是歷史上古姓人家較為富裕且是坐地戶,占得較高的話語權。而陳姓原人數較少,是後來接收了許多同姓逃難來的人,慢慢人才多了起來。因而這村子便叫做古家村。

新中國成立後,各種改造接踵而至,這村子改為公社生產隊的。選舉隊長時,古姓人因成分問題也就退了一射之地,如今古家村生產大隊的隊長便由陳姓的陳喜來來擔任,而古家的大兒媳婦正是這陳隊長家的大女兒。

能跟隊長家結親,也變相說明了老古家也不是那普通的莊戶人家。

古家老爺子名叫古平川,1905年生,古家村人。小時家貧,父母過世早,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和哥哥弟弟們吃著百家飯長大。後來參加革命,少時離家,一路跟著組織,扛過槍打過仗,在部隊裏學了一身的本事。也是在部隊裏,結識了革命戰友畢芳春同志,二人結為夫妻,在部隊上一路拼搏奮鬥。眼看著革命勝利,新中國建立,兒女們也都成家立業了,夫妻二人一商量,決定退休歸田,這才回到了古家村。

當年從村子裏出去參加革命的青年不在少數,但能活下來的已是極少,做到古老爺子古平川這樣副團級幹部,還主動申請退休回村的更是少之又少。於是古老爺子在村中的地位便格外不同。村子裏給劃了寬裕的宅基地和自留地,老爺子用自己的積蓄蓋了這氣派的青磚大瓦房,作為自己和老伴的養老之所。

而古老爺子的革命戰友,畢芳春同志,也不簡單。作為烈士遺孤,她出生沒多久就成了孤兒。她算是被組織養大的。在部隊裏學了文化,跟著部隊的軍醫學了些醫術,後來又做了婦女主任的工作。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不放下革命工作的同時還把子女們個個都養大成人,可謂當代女同志的模範了。

這樣為革命事業奉獻了大半生的老前輩,回鄉養老住的院子雖然蓋得大了點,但因為村裏靠近中心位置的宅基地基本已經劃滿了,只能到偏山腳下的地方,因此這劃得大了點,蓋得大了點也就不是什麽問題了。畢竟這一大家子加上孫輩們聚在一起,沒有這麽大的房子也安排不下。

二老回到古家村後,盡管有退休幹部的雙份津貼,子女們也會有孝敬。但古老爺子堅持發揮余熱,就接手裏村裏訓練民兵和隊裏放羊的工作。初時生產隊長等人還勸,覺得勞動革命前輩幹這放羊的活計不合適。但在老爺子的堅持和老太太勸說可以鍛煉身體的緣故之後,便以給老爺子算公分的條件下達成協定,讓老人家接手這活兒了。

而畢老太太,由於文化水平高也懂醫術,便成為隊裏掃盲班的老師和生產隊的赤腳大夫了,當然也是算公分的。

二老就這麽在古家村利用自身所學展開了二次事業。由於他們的工作都不是十分定時定點的,也就有空閑的時間養養豬喂喂雞,種種自留地裏的菜。因著二老每月有補貼,且年紀畢竟上來了,對吃食的要求不多。所以這些東西大多給了子女孫輩,也算是幫著在城裏住的兒女孫子們改善改善夥食了。

兒女們也都孝順,每個周末或是半個月的會回來探望老人,在家裏的大房子裏舒展舒展身體,祖孫三代團聚團聚,盡享天倫之樂。

二老這生活也確實令這村裏大多數人羨慕不已。但這也是人家自己用命拼來的,兒女們也懂事孝順,誰也說不出個歪話。也就只能跟老太太老爺子叨叨兩句自家孫女太多來刺刺老兩口了。

這眼看著被畢老太太嘮叨了大半年的她的金孫女就要生了,雖然村裏大多數人迎合著老太太說這會是個女孩,但說實話也有不少人在背後嘀咕,覺得這古家陽盛陰衰的風氣估計還得持續下去。畢竟這老頭老太太盼了這麽多年,陸陸續續的有了八個帶把兒的孫子了也沒來個女娃娃。

這男丁多,擱這個年代放到哪家都是讓人羨慕的,單這一水兒的男娃娃排開,就足夠讓村子裏那些結婚多年沒生出兒子的婦女們,和盼孫子的婆婆們眼紅不已了,一個個的恨不能自家哪天能多點畢老太太這孫子太多的煩惱呢。

眼看著這被賦予最大可能是女孩期望的古家第九個孫輩就要生了,有那好事兒的甚至打起了賭猜測男女。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一眾閑的沒事討論人家家生孫子還是孫女兒的八卦議論中,眾人都有那共同的認識,那就是這要是老三媳婦這一胎真是個女娃兒,那這孩子真真是會投胎,掉進福窩裏了。

且不論老兩口的本事,就人家古家老三兩口子,包括人家那些個伯伯姑姑的,哪個都是有正式工作的城裏人。在這個一個工人就能養活一大家子的年代,這老古家子女們各個吃公家飯端鐵飯碗,就這一點,就足以讓村裏人無比羨慕和感到難以企及的了。當然也能從中看出,人家古老爺子雖然退了,但也是把孩子們都培養出來,安排的明明白白了才功成身退了的。這麽多正式工家裏孫輩就這麽一個女娃娃,那可不得好好寵著,那吃的穿的能差了,人家這孩子一出生就比咱這村子裏多數孩子要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