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五章 以靜制動

諸葛恪攜帶十萬石稻谷來荊州,自然是一等一的貴客。

不過因為是前年的陳糧,這批糧食沒有走漢水運往南陽,而是途徑巴丘運往江陵,充當江陵守軍的糧秣。

與李嚴交接糧食入庫,正好李嚴有相關公務派李豐北上,李豐與諸葛恪走漢水,前往襄陽。

十萬石稻谷已經入庫,諸葛恪一路放心,時至夏歷四月中旬,漢水兩岸冬麥連綿,眺望仿佛平闊無垠的長江口水面。

沿途李豐想諸葛恪講解荊城區域的軍屯、民屯,荊城周邊默認是關羽的封邑,施行的也是麥城戶律發展來的《三恪戶律》。

平均下來,每戶有田五十畝,采取輪耕生產。輪耕是指一年內只耕種一季,要麽春季休耕,要麽夏季休耕,以恢復地力。

說是休耕,也會種植一些豆類以助生產,豆類對地力似乎沒什麽消耗。

不種豆類,休耕區域也會有野草蔓延,所以種豆種瓜明顯很劃算,有富裕時間的話,百姓都會種植作物,不使浪費。

田地有小畝,關中大畝區別。為了數據好看,後漢統計天下七百三十萬頃田地,用的是小畝單位。

(默認市畝,即一百小畝約等於三十六市畝;大石、小石這兩種容積單位也換算成重量單位的‘石’,以方便理解。)

展現在諸葛恪面前的是大片的平整田地,河渠縱橫,灌溉便利。

“每戶一歲納租調帛兩匹,絲兩斤,或細布三匹,又或粗布五匹,糧稅每戶一歲兩石。弱戶、寡戶、女戶按律減半,稅率教以往更輕。”

李豐指著田野間忙碌的百姓:“夏侯規劃戶口精簡稅制,此事牽連廣泛,以陛下英明,夏侯、宋公、諸葛丞相之明銳,尚需緩步推進。我實難想象潘承明出奔江東以來所行種種變法,豈不聞欲速則不達?”

諸葛恪少年銳氣,寸步不讓:“我主果決,國內吏士膺服,自無許多掣肘。”

“早就聽聞諸葛元遜善辯,只是我不喜好辯論,只說一事。”

李豐朝北方拱拱手:“夏侯初治麥城,今麥城已有土漢之民一萬八千戶,去歲納麥、豆、稻谷共七萬石,布五萬兩千余匹,乃荊湘二州諸縣之冠。”

“呵,一戶糧稅兩石,麥城至多不過三萬六千石,何來七萬之糧?”

諸葛恪拱拱手,咧嘴做笑:“依我來看,漢主治下修飾富強,其實與曹魏一般無二,怎及我江東百姓殷實,無有饑饉?”

“說你善辯,你還真是不依不饒。”

李豐脾氣比較好,笑呵呵回答:“夏侯與公主差人制織機,麥城百姓以糧購置織機,故得兩倍額定之糧。也因此,麥城百姓多以粗布繳納稅租,我此番北上,正押運兩萬匹粗布交付北府。”

仿造的織機目前絕大多數只能紡織粗布,這是追求織機生產效率作出的取舍。

這類粗陋織機鋪徹到位後,也就有技術精工制造更為優良的絲帛織機、細布織機。

粗麻布適合做耐磨的外套,染色後,最適合制作現在對襟衣發展來的號衣。

之所以叫號衣,純粹是因為這類對襟衣背後會有雕版印刷的番號、軍階負章。

粗布也適合縫制軍帳、麻袋,是大軍征戰的重要軍需物資。

李豐、諸葛恪至襄陽時,劉備出遊昭陽邑,兩人又走丹水,將這批今年才收足的去年租稅運往丹陽鄉征北幕府。

麥城的戶調租稅由南郡代收,實際上也就掛個賬,轉手就運往田信手中;關羽手裏的荊城自成一系,不是正式規劃的封邑,但產出稅務只是在襄陽郡守府轉一圈,實際還是由關羽節度。

丹陽鄉,六百畝油菜花盛開是什麽樣子?

別說李豐、諸葛恪,就連劉備初來時也被震撼的不輕,當世之中恐怕也只有田信能在丹水河畔膏腴之地種植這麽大面積,仿佛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油菜花。

每日晨霧彌漫時,油菜花田裏宛若仙境,美的一塵不染,無惱無垢。

六百畝油菜花盛開,田信唯一親手做的事情就是養了兩箱蜜蜂。

李豐、諸葛恪來時,田信正穿戴七層粗帛縫合制成的征衣,頭戴垂掛三層羅紗的竹笠子,就緩緩掏取蒙了一層蜂蠟的蜜板。

遠處劉備也戴羅紗竹笠,靜靜望著嘴角翹起,身側關姬身披大氅挺著肚子,身側龐林女兒龐飛燕正攙著她一條手臂,另一側是高陽、張紹姐弟。

龐林也站在劉備身側,就聽劉備笑呵呵說:“孝先渾身是膽。”

“陛下,蜂群喜愛追逐奔跑之人,常忽視夏侯這樣舉止輕緩之人。”

龐林嘴角含笑:“夏侯立養蜂木箱時,臣等皆來觀看,不想蒙多驚動蜂群,除夏侯靜立不動只蜇傷兩處外,臣等皆狼狽不堪。”

“孝先說過此事,說以靜制動無過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