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壓縮軍糧

陸議長子陸延隨虞翻返回巴郡遷移部曲,田信向襄陽方面奏報委任陸議一事後,就領著陸議巡遊穰、冠軍、南鄉等縣,使各縣官吏拜見陸議,確立陸議的權威。

兩天後來到丹陽鄉,這裏原本叫做丹陽聚,是遠近山民約定集會、交易的地方。

隨著田信移駐這裏,多有山民、漢民遷移落戶在丹陽鄉,這裏如今被稱之為丹陽邑。

產業集中發展帶來人員流動,人員促使城邑發展。

田信領著陸議查看鐵匠坊,如今熔煉爐、炒鋼爐各有三座,鍛爐有兩座,還在建造新的熔煉爐、炒鋼爐。

“君上,今大戰在即,何不多造軍械?”

陸議拿起一把鋤頭細細打量,見鋤頭奢侈到表面宛若鋼質:“以此處工藝,鑄造農具之余,亦能鍛打矛戟,或刀劍。”

他還拿起其他鋤頭相互敲擊,聽碰撞聲,音色略純,不像生鐵沉頓喑啞:“陛下在南陽重開工坊,規模不及此處,卻分工數班,精工鍛打兵刃器械,粗工鍛造農具。”

陸議看著正擴建的熔煉爐、炒鋼爐,沒必要浪費人力、場地繼續建造。

田信則解釋:“我軍不缺銳利器械,能造堅銳兵甲者比比皆是,無需我費心。我所慮還在農耕生產,一是利於軍屯、民屯,二是利於山民遷移後生產,山民溫飽才會生歸附、效力之心。再者,多有熟練鍛工,今後也好改進工具,此利民利國利在長遠,非刀劍所能比擬。”

稍稍停頓,田信以一種陸議難以理解的沉重情緒說:“伯言兄,我平生大願乃天下平靖萬民安康也。此願之余,還有許多小願望,願百姓不分漢民、山民,能家家有耕具。”

“鐮、耜、鋤、斧、鍋、犁、車等等之類應有盡有,凡村落百姓,能家家有織機,男當耕女當織,使老幼皆有衣物遮醜。”

田信看著勞作的匠坊工人:“日產千具,也勉強夠漢北軍民用度。江漢郡縣、湘州,所缺農具不知凡幾。今後我改封他處,這座工坊也會留在此處,為天下人生產農具。”

不會強制遷移鐵匠坊的技術工,願意留在這裏的,就繼續為大漢效力。

願意追隨他離去的,就去另一個地方開設鐵匠坊,繼續生產農具。

這是要在官營匠坊、豪強莊園經濟鐵匠鋪之外散播、推廣冶鐵技藝,培養更多的鐵匠。

陸議現在連軍屯的根據地都無,也沒有屬於陸家的土地,損害豪強莊園經濟之類的,現在跟陸議沒關系。

推廣木匠技藝仿造織機,已經流水化生產,零件規格統一,利於制造、維護;見有利可圖,麥城、江陵因此已發展出一批販賣織機的小商人。

沱水之上,這類小商人的船只往來不絕。

收戶調的年代,織機就是另類的‘印鈔機’,幸虧織機也只在荊州、湘州貿易、流通,這裏的豪強、大族有底氣反抗的,卻因為身居高位、要職,不願得罪田信、關羽,才放任不管。

豪強則是無力反抗,誰站出來反抗,自家部曲就不樂意。失去部曲支持,豪強又算什麽豪強?

陸議隨田信視察鐵匠坊,這真的是一個坊,是用土墻圍起來的,內部也有不同的職能劃分。

比如最重要的淬火、回火、退火工序則在封閉的環境裏完成,由一批關中殘兵負責施工,指揮這些殘兵的則是田信的鄉黨。

完成最後退火程序的農具,才會入庫,由北府調撥,或支援需要工具的軍隊、郡縣。

也不是平白贈送邀買人心,都是以物易物,能把東西換回來就行……只要換回來的物資能維持鐵匠坊正常運轉就可以。

這是一座不以盈利為目的的鐵匠坊,有生產指標,有質檢問責,有績效獎勵,有晉升空間。

普通力夫想學打鐵技藝,鐵匠想學文字,能識別常用文字,就能做頭目;能書寫,就會舉為吏。

陸議在鐵匠、力夫用餐、儲放餐具的歇息長屋裏看到許多竹簡,他的心肝在顫動,努力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的。

轉完鐵匠坊,田信又領著陸議來到糧坊。

這裏以健婦為主,各處運來研磨好的面粉、米粉、豆粉,以及各種剩下曬幹的蔬菜粉,此刻以菜籽油、芝麻油混合炒熟後加入益州運來的雪白井鹽粉末。

然後就是裝入模具捶打夯實,制成壓縮圓餅,裝入竹筒以松脂封口,再裝筐入庫。

這裏約有五百余名健婦分工協作,見田信來視察,她們工作熱情更高,負責指揮她們的是軍中將校的妻女,負責這裏的是龐林的妻子習氏。

田信取了一塊壓縮圓餅,入手沉甸甸,掰開遞一半給陸議:“可惜缺糖,黃公衡已在洞庭湖一帶種植甘蔗,還未到收獲之際。等明年甘蔗收獲,制作軍糧時拌入蔗糖,則軍糧耐儲放,也易充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