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織機

新年過後,鑒於遷移來的軍屬生活赤貧缺乏生活物資,田信再次投放二十萬面值的糧票,並加大麥城織機北運的份額。

北府規模擴大,司直張溫要監察官吏群體也跟著擴大,故張溫名下擴編校事中郎、校事郎。

擴編後的校事群體面對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糧票發放工作,北府擴編來的新兵多從降兵中轉化,有受欺壓的現象。

北府規模越大,所治百姓越多,發生各種稀奇古怪事件的可能性就越高。

改名楊先的楊豹因姜良舉薦,成為二十四名校事郎之一。

校事郎分工不同,有督查糧票發放的,也有監察官吏日常風紀的,也有專司徹查私自鑄幣、盜印糧票的。

楊先因傷勢未愈,暫時不需要奔波,所以比較輕松,負責記錄鄧城市肆的物價,及各類物資大宗流動信息,尤其是麥城織機。

一場新春小雪後,楊先外罩校事專屬的素白號衣,掛少尉肩章走在鄧城宣池津碼頭,可以看到新來的船幫正卸載糧食。

除了糧食外還有各種農耕工具,以及來自麥城的紡線旋車,織機。

這支船幫掛棘陽侯徐字旗幟,是追隨徐祚反戈的水軍發展來的,屬於北府最信任的運輸力量。

船幫跑三個航線,第一個航線是漢水上遊、丹水流域。

丹陽邑、武當侯國所產的鐵器被他們運到漢興郡換取上好的木材、木炭、鐵礦石;再把這些運回丹陽邑。在這個過程裏,山民得到廉價工具,增加生產力,增加墾種積極性,也引得山民持續向鄧國遷徙、歸附。

第二條航線是走鄧城、宛城的淯水航線,這條航線可以抵達淯水最上遊的淯陽關,這裏張飛已經恢復鐵礦石開采,以優質鐵礦石交易急缺的軍糧。

這一輪交易中,是人力換人力,張飛是盡可能的開采鐵礦石,船隊盡可能的多運軍糧。

運去的軍糧有兩部分,一部分是鐵礦石換去的糧食,屬於正常交易;另一部分糧食來自荊州官倉,由北府協助轉運。

運到淯陽關後,怎麽運回方城就是張飛自己的事情了。

現在比水、歷水、方水因凍結,無法水運;淯水、漢水陸續解凍,勉強能運輸。

等到比水水系恢復運力,這條航線也會發生變化,到時候張飛所部會向外層層推進,軍屯恢復生產之余,還會加固增修現有的甬道,為今後大軍北出奠定運輸基礎。

第三條航線則是鄧城、江都、麥城航線,麥城的織機分三種銷售,一種是按裏社分配,裏社居民公用,以紡織的麻布償還織機……這種銷售模式只限於麥城周邊,其他地區享受不到,也沒有足夠織機照顧這些較遠地區。

第二種是商人自己去麥城買織機,自行販往各處……去年還能行得通,今年南陽遷來太多兩手空空的百姓,只能讓這部分賺錢的商人轉業,去幹別的。

第三種是織機拉到江都市肆出售,這個銷售過程裏會給江都市肆繳稅。

稅率不高,可必須使用直百錢,所以民間缺乏購買意願,多是各郡縣集資來采購。

織機和直百錢是沖突的,普通百姓以物易物滿足基本的生活物資交換,能規避直百錢的壓榨;豪強不缺織機,缺織機的是普通百姓,所以這部分織機只能由郡縣購買,用來獎勵治內百姓。

所以自由流通買賣的織機較少,江都售賣的織機也少,織機主要流向依舊握在北府手中,滿足麥城周邊後,現在正向南陽、鄧國的府兵家庭傾斜。

織機生產速度始終在提高,再高也無法滿足荊州、湘州的需求;內遷南陽安置的十幾萬戶百姓不管隸籍北府,還是落籍在郡縣,許多人家都需要織機。沒有織機,這些人只能淪落為南陽豪強的魚肉。

織機,已經成為戶調稅制下防止豪強擴張的利器。

現在南陽治安穩定,土地規劃有主,豪強唯一擴張途徑是經濟。豪強經濟擴張另一個拳頭是高利貸,暫時不好解決。

遷來的百姓要繳納戶調,沒有布帛怎麽辦?只能在經濟上依賴豪強。

不僅遷來的百姓需要織機,原本依附豪強的部曲、徒屬也需要織機。

只要戶調稅制不變,你今天把豪強部曲解放,放歸自由;明天也會因為征稅壓力,逼著百姓不得不在經濟上依附豪強,不斷積欠,利滾利,最後以身抵債,子子孫孫又成為豪強部曲、世代家奴。

不止是戶調稅制,只要存在類似的人頭稅,豪強就能從經濟方面逐步擴張,將一個個貧民吞噬,化成自身的一部分。

現在圍繞織機的爭鬥才剛剛開始,校事郎們不僅要保證糧票能公正落實到每一戶府兵家庭,還要杜絕可能流通的偽造糧票,更要保證麥城織機能有序補充到一個個府兵部坊、營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