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意在長遠(第2/2頁)

“此小事也。”

田信撤掉蒸籠,露出最後一籠,拿一個想吃,眼睛左右轉動:“恐令各家震怖,招惹非議。”

各家,自然是經學大家。

對此龐林攤手做笑:“呵呵,如此正遂我願。去官後,也好歸隱鹿門,與徐元直坐而論道,何等暢快?”

隱約摸清楚龐林的目的和顧慮,田信自然應下。

這是要用雕版印刷的書籍逼著各家讓步,以達到建立‘龐氏私立鹿門山大學’的目標。

論打仗、陣前參謀,龐林跟龐統沒法比,也就比普通中高級軍吏多打了四年勝仗,算不得什麽寶貴經驗。

田信去嶺南經營根本,鞏固基礎;龐林經營鹿門山也是同樣意在長遠發展。

只要鹿門山在大漢站穩跟腳,那龐氏家族就立於不敗之地。

今後哪怕改朝換代,鹿門山學子維護之下,龐氏家族也能代代公卿,屢世公侯。

這是改私學、族學為公學的一大步,必須要支持;這種學閥出現也是必然,隨著公學授學的科目增多,知識的不斷發展,這種學閥很難維系專斷的地位。

不似經學各家,握著幾乎壟斷的學術地位,世代掌握某一部經的解釋權。

隨著生產力恢復,各種私學、族學肯定會寄生到新的公學體系裏,龐家只有先發優勢,遠遠達不到一騎領先。

龐林離去後,關興湊上來,詢問:“兄長,夏侯國籌建可有眉目?”

田信左右看一眼沒見到關羽身影,就說:“不宜在此討論,還需等陛下歸來。若是陛下首肯,我便遷丹陽鐵坊於夏侯國。”

說著做笑:“倒是宋國究竟要選在丹陽郡,還是吳郡,這麽懸而不決,也非長久之計。”

關興也跟著笑笑,從影響力、財富、人口方面來看,改吳郡為宋國,好處最大。

吳郡有鹽場,早晚會跟鹽鐵專營的政策撞上。

可選一個山民密集的丹陽郡,又有些虧……關羽本人也在為此為難,在漢朝廷利益、宋公國利益之間做猶豫。

關興稍稍斂笑:“兄長盡收南海之利,可會煮鹽?”

“我既是南海之主,如何不能取南海之鹽?”

對此關興沉默以對,嶺南的食鹽幾乎影響不到荊湘,兩漢又是對嶺南持散養狀態;而吳郡、淮南的食鹽,則是朝廷重要的鹽場,周圍又人口密集,鹽稅收益實在是太大,大的可以發動一場七國之亂。

所以自家老頭兒肯定會舍棄鹽場,選地域廣袤,丘陵較多的丹陽郡。

不是愛不愛錢的事情,而是受田信影響,這種妥協、委曲求全的態度讓他有些不舒服。

有一種因噎廢食,仿佛擔心手拿刀會殺人犯法,就把手砍掉的荒謬感。

天真的小腦袋裏,只有這麽點不滿,還沒有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