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休養

豫州,流亡於野的百姓漸漸歸附,郡縣所能統計的人口與日俱增。

龐林領著州部從事巡查郡縣,氣候方面日益幹旱,同時戰爭導致水利設施損毀也需要修繕。

很遺憾,豫州的問題很多,首先是人力匱乏。

整個豫州就如邊塞草場一樣,完完整整的散養,龐林不做一點調整、幹預。

作為戰爭的前線,豫州損失非常大,大量的人口四處逃散,現在因為環境和平,才有躲避山野裏的人口返回村落、城邑。

這點人口……只能作為種子,動員這些人修繕水利尚可,如果動員他們作戰,那麽肯定會一哄而散。

一個難題就這麽擺在龐林面前,現在豫州的人力、物力做不了整體規劃的水利修復。

各縣百姓擔驚受怕不耐徭役,官府也沒有多余的糧食儲備,只能近距離征發人力,組織他們圍繞各自田地進行水利工作。

這是不得已的辦法,可處處建設水壩阻流河水,在這個日益幹旱的夏季,導致上遊、下遊用水不均;也導致水壩、水堨良莠不齊,會在春秋兩季決堤,沖毀田地,造成更大農業危害。

同時勞累人口,也不見得有效。

因此整個豫州完全處於休養生息狀態,龐林不做一點處理,由各郡縣百姓自行應對這場旱災。

不做幹預,讓百姓自行休養,能讓更多藏匿山野的百姓、潰兵主動返回農耕區。

官府越是征發徭役,越是要搞大動作,如同驚弓之鳥的百姓也就越厭倦,越抵觸。

畢竟豫州被打的將爛沒爛,給龐林帶來許多治理難題。

如果徹底打爛豫州,完全可以將百姓集中在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區進行屯種。

可沒有全部打爛,再爛的縣,百姓依舊會返回故土,這樣的村落流失了太多人口,留下的人口寡少,即缺乏對盜匪的抵抗力,也很難集中力量抵禦天災。

人口聚集點星羅棋布,也增大了統計、征稅、治理難度。

可沒辦法,不論戰爭如何激烈,這些人口依然留戀故土……說明正常的行政手段是無法遷移他們。

這也是正常的,一個村落百八十戶人口,三分之二、更多的人口離散、遷走;剩下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人口只要站穩腳,就是這個村落今後的主人、主要族群。

如果響應、順從官府的遷移,被集中到一起管理;那麽官府給多少田地,那就是多少田地,不利於今後發展。

何況,百姓也不一定喜歡擴大農業生產……只要自家不餓死,百姓對多余的增產並無太大的興趣,也缺乏積極性。

哪怕農業減產,飽受戰爭折磨的百姓也可以接受,無非就食於野罷了。

辛辛苦苦種地,農業增產,自己也拿不到多少好處;甚至農業增產,增加官府戰爭儲備,反而會把更多農業人口推到戰爭的漩渦裏。

亂世中走來的軍人有自己的生存觀念;百姓更是在夾縫裏生存,生存觀念更是非常樸實:不餓死就行了。

這些年高強度的戰爭折磨下,百姓寧願采集、漁獵過日子,也不想耕種。

耕種帶來的收入,自己落不下多少,主要都被大魏朝廷征走,投入到戰爭裏。

漢朝廷任命官吏,鄉社、亭裏、縣吏幾乎還是本地老人,許多魏國基層小吏搖身一變,就成了漢朝廷的吏員。

朝廷變來變去,負責征稅、征役的還是那批人……面對這些人,百姓是真的抵觸勞動。

龐林是真的沒辦法,只能徹底放棄管理,所有人都投入生產中,再根據各縣的產糧、生產效率進行官吏的晉升、調整。

如今巡視郡縣,只是為了揭舉不法,打擊征發百姓徭役,進行勞動的官吏。

完全棄權,讓百姓自己休養,等這口氣緩過來,家裏有了積蓄後,再征稅、征發徭役,百姓才肯配合。

不然,又會一哄而散,躲回荒野之地。

荒野之中,你不是賊,躲的時間長了,也會做些賊人要做的事情。

至四月下旬時,龐林將豫州郡縣轉了一圈,才返回治所汝南,向兗州牧馬良、北府留守陸議、及朝廷書寫公文,請調北府兵協助剿匪。

豫州的盜匪來源眾多,有潰逃的魏軍發展來的,也有早年躲避徭役的百姓,也有這些年犯法的豪強帶著部曲淪落成匪。

規模較大的盜匪,多少會有些追求,有的人會尋求招安,討要賞賜、官職;有的人思想還停留在過去,既想要官職、賞賜,還想保持對部眾的控制。

至於小規模的盜匪群體就更多了,這些人缺乏談判的底蘊,又不願被收編、治罪,只好繼續頑強生存在偏僻荒野之中。

豫州沒有被徹底打爛,各縣、各鄉邑都有小規模的人口回流……有這些本地土著居民在,小規模的盜匪就沒有回頭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