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改制

尚書台除了尚書令外,還會有負責某一方面事務的尚書仆射,以及六名專管某項事務的尚書,和配屬的尚書郎。

漢室朝廷裏的尚書台,並沒有尚書仆射……這個職務適合安置老臣。

公卿位置尚且填不滿,尚書仆射這種養老的加官,目前還用不上,所以始終空缺。

兩名尚書仆射空置,六曹尚書其實只有三曹尚書,分別是蔣琬、李朝、鄧芝,蔣琬是選曹尚書,陳祗是選曹尚書郎。再其他的尚書郎屬於添頭,在帝國初期,這類尚書郎不算什麽人物。

而陳公國革新、更易官制,尚書台這種位卑權重的中樞要職正式得到認可,隸屬布政司。

有吏、禮、兵、戶、工、刑六廳,轉換到漢室朝廷,這六廳就是尚書台的六曹尚書。

陳公國是王國級別,三司是正二品機構,主官即正二品,副官從二品;六廳主官是正三品左侍郎,副職從三品右侍郎,以及正四品侍郎。六廳設有二十四局,主官為正五品中郎,副官正六品員外郎。

官制沖突就此出現,陳公國奉行先秦禮法,日常以左為尊,即虛左以待典故的原由;左是陽,是吉事,平日以左為尊;而兵戈之事是兇事,是陰事,以右為尊。

而漢制,以右為尊。

從軍制上來說,彼此是一樣的,右將軍地位是稍稍高於左將軍的;右臂握劍,左臂持盾。

現在關羽主政,必須對尚書台進行調整,改制也要一步步改,尚書台依舊是那個位卑權重的尚書台,不可能給尚書兩千石的官秩。

關羽參考陳公國的官制革新,做了一個尚書台改革表,以及人事變動計劃來找黃權。

南宮,尚書台。

黃權細細審視這份尚書台相關的人事任命,和部分名稱改變。

尚書台會新增加尚書仆射一人,以關羽舊部議郎郭睦升任,作為黃權的副手,一同管理尚書台。

同時六曹尚書全部滿員,更改名稱,吏部尚書蔣琬、禮部尚書許慈、兵部尚書鄧芝,戶部尚書李朝、工部尚書蒲元、刑部尚書龐宏。六部尚書的副職,稱之為右侍郎,以右為尊。

這一輪改制中,原來的選曹尚書郎陳祗……被關羽一腳踢出尚書台,具體該如何任用,關羽也沒做處理。

典型的管殺不管埋,陳祗的仕途如何,關羽一點都不在意,將十分的不在意。

黃權細細研究,陳國的布政司有六廳二十四局,布政司的主官稱之為布政使,正二品;其下有從二品左布政使、右布政使。

目前陳國布政使空缺,這是給陸議留著的;左布政使蘇則,右布政使嚴鐘。

參照陳國新官制,尚書台也應該在尚書令之外增加相應副職。

可是問題很明顯,陳國有頒布詔令的宣政司……這個宣政司才相當於大漢的尚書台,或者說大漢的尚書台加上丞相府、大將軍府,等於陳國的宣政司、布政司。

大漢的尚書台,既有宣政頒布詔令的職權,這個宣政頒布的職權從來都不完整,由丞相、大將軍承擔部分領導職務;也有不完整的布政、施政職能,這部分職能也被開府的三公、大將軍之類分擔、攝取。

所以兩相對比,尚書台職能復雜,混合在一起,顯得非常權重。

後漢政變,第一時間都是控制尚書台,從尚書台發布詔令;其次才是奪取兵權,再然後相對體面結束政變。

而陳國細分職能,尚書台職能被拆分為三部分,收納奏折、謄抄、傳奏的權力被轉移到通政寺;宣政頒布詔令的權力單獨組建為宣政司;剩下六曹職能發展為完整的布政司。

陳國三司,侍從司、宣政司、布政司;二台,禦史台、蘭芳台;六寺,奉常寺、大理寺、太仆寺、光祿寺、鴻臚寺、通政寺。陳國軍制簡單來說就三衛二率,左衛、中衛、右衛;公主衛率、太子衛率。

黃權沉吟良久,對關羽微微頷首,原則上是可以施行關羽的改制計劃:“大將軍,陳國新政引人耳目,只是陳乃小國,合乎陳國之制,卻不適應大漢國情。就尚書台改制一事,本官以為可行。若是他事,不宜貿然改動,需循序漸進。”

關羽松一口氣,他不想跟黃權發生矛盾,笑說:“還以為公衡會推諉片刻。”

“大將軍說笑了,自陳公上奏三司改制以來,尚書台上下同僚稍有空閑,就研究陳國官制,懷變革之心久矣。先帝亦有改制之意,恐牽連廣泛一發不可收拾,這才停留至今,使大將軍張口改制。”

黃權也不清楚自己說明白的底線能不能讓關羽記在心裏,如果胸懷天下,此時更需他同舟共濟,真的不能擅啟矛盾。

敵人已經滲透到帝國內部,不是帝國沒有防範,這種事情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