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尋覓戰機

黃河南岸的延津,田豫領數騎至此觀察。

作為重要的渡河港口、碼頭,延津因戰爭已經徹底荒廢,周邊布置了許多烽燧,嚴查南北行人。

甚至烽燧之間還建立了警戒線,即烽燧之間利於通行、穿越的地帶,鋪設泥沙,人為制造平整、松軟的狹長地帶。若有人、獸通行,肯定會留下足跡。

烽燧之余,還有巡視哨騎。

田豫此刻就是普通哨騎打扮,以免刺激到魏軍精騎……這麽大的防線,兗州又曾經是魏國長期統治的地區,所以黃河沿線的烽燧裏出現奸細實屬正常。

甚至,魏軍精騎分散藏在幾個兗州軍烽燧、土樓裏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東郡、陳留、潁川直通南陽、江都,其中存在一些固定的走私渠道,這也是雙方高層默認的事情。

比如現在大漢的重要特產蜀錦,這東西出現在魏國的市場進行銷售,才能體現最大價值。

而魏國目前牲畜極大富裕,依舊有向外走私的動力。

牛羊麽,怎麽比得上蜀錦、珊瑚、寶珠?

一條成熟,難以掐斷的走私線路就在眼皮底下,對面的滿寵自然會靈活利用這一點。

可馬良也沒辦法,蜀錦走私、銷售、換取來的牲畜,還是用在了關東四州。

沒有走私,那蜀錦的價值大跌,益州的影響力、話語權自然會降低。

就漢室內部,田信是出了名的質樸,根本不稀罕蜀錦這類奢侈品。上行而下效,北府一系的官吏再喜歡蜀錦,也要壓制、克制這方面的需求。

往年蜀錦銷售大頭的江東更是被拆遷一空,蜀錦主要消費者是江東降臣,這撥人多數強遷去了嶺南。

現在實際管理江東地區的關興、諸葛瑾、諸葛恪偏偏也都是實用主義者……益州的蜀錦沒人要,這關江東什麽事兒?

江東素來是重要的紡織基地,有這方面的傳統,能自己滿足需求外,還能向外輸出。本身就是蜀錦的競爭對手……現在沒了孫權這些人後,江東地區的紡織業正在漸漸恢復。

青州、古齊國本就有濃厚的經商、紡織、制陶底蘊,特別是張飛拿到田信補償的新式織機後也開始大面積仿制、推廣。

就導致從今年開始,青徐二州在紡織方面已經飽和,開始兗州、豫州這兩個戰爭創傷最重,恢復最慢的州郡銷售絲織品。

青徐二州最過分,上來就在絲織品方面做文章,直接沖擊蜀錦市場。

江東目前是生產蠶絲為主,沒有進行二次加工;南陽、湘州也沒有規模龐大的絲織品,主要產出是粗帛、麻布。

所以青徐二州的絲織品材料就來自江東,這是青徐商人、豪強、世家的選擇,蜀錦對漢室財政的重要性跟他們無關,他們只想掙錢。

江東也想掙錢,只是設備不足,才把蠶繭拿去跟青州換取其他資源。

各地經濟漸漸恢復,又同處一國之內,蜀錦的暴利正在消退……本國銷售不好,那只好走私賣給敵國。

反正蜀錦是奢侈品,賣的越多越劃算。

關系益州在整個季漢帝國內部的地位、影響力,也影響關東四州的農用畜力獲取,維持走私通道也就成了馬良的政務之一。

至於走私通道帶來的軍事損失,也是能勉強承受的。

對此田豫也沒什麽好說的,他的任務是打仗,不是來研究經濟。

在延津,他可以看到黃河北岸的清水口,即清水匯入黃河的河口。

這種延伸向河北腹心的河流、水運通道的河口,往往是重要的軍事據點。

曹操攻伐鄴城、平定烏桓,就是水運糧秣,減輕後勤運輸的壓力。特別是平定烏桓一戰,開挖白溝渠以運糧,這是最節省運力的軍糧運輸方案。

魏軍打了一次荊州,之後坐看孫劉蠶食……就是因為葉縣到宛城中間沒有適合大軍運糧的寬闊河渠。

加上其他方面也有更重要的事情,才一直拖延,直到拖不住時,才讓曹仁設立征南軍團,準備打關羽,為漢中戰場解圍。

可以這麽說,漢軍可以通過清水口,以水運的方式直趨鄴都。

今後與魏軍決戰,要麽西邊從雒陽渡小平津、孟津,直趨河內;要麽中部走延津、清水口,白馬津、黎陽一線;再要麽東線走濮陽津、觀津、高唐津、倉亭津。

與主要道路相連的渡口是決戰時,防守方必須要守禦的地利所在。

而幾個與河口相互臨近的渡口更是重中之重,只要魏軍失守,漢軍就能以極快的速度直撲鄴都。

漢軍打魏軍如此,魏軍打漢軍也是如此。

田豫特意來延津觀察清水口,就是傾向於選取這裏作為今後主力的渡河地點。

漢軍進擊河北與魏軍決戰時,就說明雒陽已經光復,延津、清水口上遊已經控制在漢軍手裏……這樣魏軍不敢在河內、朝歌一帶囤積重兵,這有被聚殲的風險,也不利於發揮魏軍騎兵方面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