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第3/4頁)

到了京城,陸時秋跟張家三兄弟住在張家別院。

張家三兄弟要去拜見嚴老爺,陸時秋也趁此時機去見顧永伯。

他們合作做的螺鈿生意極好。

上半年,已經開始盈利。六月份,陸時秋分到三千兩銀子。估計年底能分到更多。

陸時秋按照顧永伯信中的地址找到顧家。

顧永伯和嚴春娘不在,是管家接待的他。

陸時秋跟管家閑聊一會兒,留下帖子,正要告辭離開。

就見門外走進來一個七八歲的男孩,頭戴方巾,一身上好的月白色錦繡窄袖長衫,腰掛墨玉,掛著兩簇墨綠流蘇,形走間,流蘇隨風搖擺,卻不見一絲淩亂。

管家立刻給他介紹,“陸舉人,這是我家主人長子阿壽少爺。”

阿壽拱手向陸時秋行禮,“小子見過陸舉人。”

陸時秋笑著讓他起身,“我與你父親常有書信往來,他曾多次在信中提及你。果然是少年英才。”

這倒是真的。顧永伯常跟他提起這個兒子。

當然不是向陸時秋炫耀,而是苦惱自己這個兒子天資聰穎,卻不喜讀書,一心只想接管家中生意。

顧永伯向他取經如何讓孩子喜讀書,陸時秋小時就是頑皮,倒有一點心得,寫完後,已過三個月,也不知成效如何。

只是瞧著這孩子乖巧可愛,並不是胡鬧的頑童,如何不喜讀書呢?

陸時秋跟阿壽寒暄一陣,聊了些家常,陸時秋就起身告辭了。

走的時候,這孩子還站在門口送他。

陸時秋瞧著這孩子乖乖巧巧,分外喜愛。

第二日,顧永伯到張家親自拜訪。

陸時秋把他介紹給張家人,張家人受寵若驚,顯然沒想到他居然會認識顧家人。

顧永伯做生意見過形形色色之人,態度極好。雙方倒是相談甚歡。

說笑一陣,張家三個兄弟就告辭了。

陸時秋跟顧永伯談起正事。

顧永伯說起螺鈿生意,“現在咱們的螺鈿生意算是步入正軌。我打算賣到國外將妝奩做小些,搭售香粉一起賣出去。”

搭售?

陸時秋雙掌相擊,“這法子妙。就依你。”

顧永伯見他答應,也很高興。

說完正事,陸時秋扯到家人,“昨日去你家,你剛好不在,遇上令郎阿壽,當真是乖巧懂禮,是個好孩子。你居然還寫信抱怨,當真不該啊。”

顧永伯搖頭失笑,“他天資聰穎,卻不愛讀書。我覺得有些遺憾。”

他這兒子哪哪都好。就是不愛讀書,當真可惜。

陸時秋剛要再說,卻聽顧永伯畫峰一轉,“罷了,不想考功名也無礙,左右他的堂兄堂弟會照著他。倒也不必擔憂。”

陸時秋啞然。許多人窮極一生都想考舉功名,他卻說放棄就放棄。真是夠灑脫的。

不過他自己都放棄了,陸時秋怎好再勸,收住到了嘴邊的話,兩人閑兒一陣,到了吃飯時間。

顧永伯這樣的貴客,張府自然是熱情款待。

沒過多久,顧永伯就跟張家三兄弟打成一片。

接下來的時間,陸時秋除了閉門讀書,再也沒有出去。

女皇登基,會試題目沿用的是天皇制定的規則,由女皇所出。

題目極為廣泛,涉及方方面面,如兵法,律法,農業,工業,商業等等。

如果有什麽地方跟以前相似,大約就是策論了。

整體卷面分數為一百五十分,策論就占六十分,比重極高。

答題時間僅有一個時辰,答完可以早交卷。

如此反復三場,成績從高到低依次排開。

今年,會試一共有一萬六千多個舉人參加。取中人數為三百零八。女子選三十六人。

這些日子,陸時秋做過往年會試題目。

顛覆陸時秋的認知。四書五經比重極少。

陸時秋看的雜書並不多,前面基礎題目,他幾乎不會答。

於是接下來的日子,他惡補這些常識。

他記憶力極快,翻過一遍後,很快就能記在腦子裏。

好在除了策論,這些偏門知識都很淺顯,並不深。

陸時秋這樣的好記性倒是能抱抱佛腳。

時間一眨眼就到了三月。會試正式舉行。

第一科考的是兵法和律法。策論也是縈繞這兩點出的題目。

前面大多數都是基礎知識,只要看過這方面的書籍,就會答對。

中間一部分是兵法實戰和斷案實例。

只要你是真的讀懂這兩方面,就一定能答對。

最後的策論,出得相當犀利。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你娘子沒有給你生兒子,你母親痛下殺手,如果你是縣令,如何斷案?

想想就讓人膽寒。

是大義滅親還是依法斷案呢?

誰也不知道女皇的標準是什麽。那就只能從書中找答案。

陸時秋思慮再三,還是依法斷案,只是寫的時候,難免自責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