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七十年代

一過元宵,一絲春風吹來,學校開學了,張成業也組織村民準備春耕事宜。

他們村小學一共有三個老師,一個偶爾出現的老校長,加起來四個人。

四個人中,蘇茴負責一二年級,另外兩個老師負責三四五年級。

他們當老師,村裏不給錢,不給糧,但是記工分,跟成年的壯勞力一樣,一天10個工分,現在又因為特殊時期,他們村只上半天課,上半天就能拿那麽高的工分,羨煞旁人。

因為知道這份工作的難得,他們三個都十分珍惜這份工作,對每一個學生都盡心盡力,盡可能的教會學生更多的東西。

他們幾個盡心盡力,學生的成績就是最好的反饋,也是看到他們孩子的成績,村裏人才沒有說裁剪掉一名老師之類的話,畢竟這工分最終分的糧食是大家種出來的,糧食總量就這麽多,越多人來分,分到個人頭上就越少,這筆賬,誰都會算。

上半天課,下午的時候,這些學生都是半大的小姑娘小夥子,家裏家外都能幹,會回家幫忙下地幹活,之前原身這半天的時間,有時候也下地去多掙一些工分,有時候就在家負責各種家務。

現在蘇茴沒有在下午的時候再去掙工分,就在家裏伺候那自留地。

這自留地原先是山地,生長著雜七雜八的灌木和野草,還有不少小石子,平整過後,棺木消失了,野草春風一吹又冒頭,石子大部分都被撿到一旁,只剩下泥土。

但是要種好糧食,土壤一定要肥沃才行,這個土壤跟肥沃搭不上關系。

蘇茴就在張根的指點下,去山上挖松葉泥、燒草木灰堆肥。

她下地的動作,一開始還有些生疏,來回做了幾遍就熟練了。

這自留地全部都要種上紅薯和玉米,邊角才能種上一些姜蔥蒜和青菜,以及南瓜苗,藤蔓可以蔓到院子上。

除了伺弄自留地以外,蘇茴還要上山砍柴打草。

張保國也不得閑,上午去上課,下午他就去掙工分,他年紀小,只能做拔拔草之類的活計,因為他動作利索,也能拿個兩三分,等到幹完活回去,他還要在媽媽的指示下做習題,教弟弟簡單的認字和數學,還要朗讀報紙,充實的不行。

張衛國也很忙。

在媽媽和哥哥都去學校之後,他和兩個弟弟去後山撿竹殼,去河邊撈小螺喂雞,有野菜冒頭了,還要去挖野菜。

不過現在這時候沒那麽多東西,他更多的時候是跟著兩個弟弟在外面玩,上午就是他們兄弟的玩耍時間,等到媽媽和哥哥回來以後,他們就有活幹了。

媽媽不知道從哪裏弄了一些木片,寫上了數字和一些簡單的常用字,一邊教他們認字一邊教他們做遊戲,這種學習方法確實比枯燥的念書和寫字好多了,玩的還算愉快,而且因為媽媽、大哥都在學習,媽媽要考更高的學歷,大哥則是被媽媽布置了很多任務,有人帶動著學習,學習的氛圍上去了,坐下來學習也就沒那麽難。

習慣了之後,張衛國也適應了這種上午去玩,下午邊玩邊學習的生活,相比較起來,張安國坐的最穩,給他一本空本子、一支筆,還有一本小人書,他能坐在那裏大半天,喊他出去玩都喊不動的。

最坐不住的則是張定國,他屁股下面跟有釘子似的,超過半小時就扭來扭去,想出去玩。

人的性子不同,只要他按時完成任務,他出去玩,蘇茴也不會強迫。

不比張衛國,他要上學了,而且他雖然有些毛躁,但還坐的住,學起來也快,按照這個進度,蘇茴覺得他可以嘗試一下跳級。

張根說的也有道理,四個小孩都去上學,外人看來壓力有點大,這樣的話,聰明孩子跳個級,就能節省一年學費。

本來一年級學的就是基礎。

她管著些,還能磨一磨他的性子。

今天沒有適合小孩子幹的活,張保國就沒有去下地掙工分,先回家自留地裏很有責任心的巡邏了一圈,沒發現活,這才跑出去玩。

在路上他看到了大堂哥張錦華,招手招呼他一起去河邊。

張保國跟上小夥伴們,一起去到河邊,河邊上有人在幹活,看到一堆小子,叮囑了一句不能下水,就不管他們了。

這時代養孩子養的都比較粗糙,不會管太多,如果不是因為是冬天,這一句不能下水的叮囑的都不會有,他們村的孩子就沒有幾個是不會遊泳的。

跟小夥伴在一起時間過得特別快,在河邊石堆找魚的張保國不經意擡頭,看到了開始變色的太陽,時候不早了,該回去了。

張錦華納悶,看著堂弟放回挽起的褲腿,收拾摸出來的幾個河蚌:“這麽早回去幹嘛?”

“我回去要寫作業。”

一說到作業,張錦華不說其他話了:“去吧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