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馬皇後

朱元璋這次遇險,凸顯了不少問題,別的不說,朱元璋的這些親兵大多數表現得有些不合格。當然,這也跟朱元璋自個的性格有關,他本來就不是什麽謹小慎微的人,打仗的時候,還習慣身先士卒,所以,雖說他的親衛是滿編的,實際上呢,這些親衛更多時候不是保護他,而是上戰場的那種,所以,遇到這種特殊情況,自然會有了疏漏。

舒雲對於軍事上的事情那是一竅不通的,因此她能做的就是琢磨著給朱元璋的親衛配備一些專門用於防禦的裝備,最好再對這些親衛進行特訓才行。

朱元璋還是很有人格魅力的,面對底下人的請罪,朱元璋卻是大手一揮,表示陳友諒都墮落到狗急跳墻,派人來行刺了,可見他已經撐不住了,趁著這個機會,趕緊畢其功於一役,將陳友諒解決了才是。

陳友諒的確撐不住了,他手底下兵馬的確很多,還有大批的水軍,但是,關鍵是糧草問題,還有人心問題。原本在大家心裏,朱元璋是實力最差的一個,結果久戰不下,陳友諒又是弑君篡位,自然人心浮動,不少人頗有怨言。而糧草就更別提了,打仗這種事情,從來對生產都有著極大的破壞,大量的壯丁被拉上了戰場,留下的都是老弱婦孺,在耕作完全靠著人力的情況下,效率可想而知。

如果普通人可以一天三頓吃野菜吃粥保證生存的話,那麽,那些需要上戰場的士兵卻不可能這樣,平常不打仗不訓練的時候可以吃差一點,但是在戰爭期間,要是還沒有足夠的食物攝入,那就純粹是找死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陳友諒這邊的後勤壓力就非常大了,下面的士兵怨聲載道,吃都吃不飽,軍餉什麽的,固然還繼續下發,但是有錢也沒處買吃的,這些錢又有什麽用呢!甚至,餓著肚子上戰場,根本就是一件找死的行為。

而朱元璋這邊,前兩年的時候,在舒雲的主持下,早就儲存了足夠供大軍持續作戰一年都不用擔心糧草問題的糧食。鑒於運送糧草路上會造成很大的消耗,舒雲是直接做的炒面或者是炒米粉,裏面還加上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說芝麻,鹽,黃豆,還有油,不光攜帶方便輕巧,而且還更加容易飽腹。

而立體農業模式讓農民可以在稻田裏面養魚,官府會平價收購這些魚,然後集中起來處理,主要是直接烘幹成魚幹,作為軍需的一部分。淡水魚魚骨比較多,稻田裏面養出來的,個頭也不大,長江裏頭倒是有大魚,這些可以做成魚松,美味營養,不光可以當做軍需品,放在市場上賣價格也非常不錯。

一方連糧食都吃不飽,另外一方呢,有葷有素,營養搭配非常合理,對比之下,誰能夠堅持更久,那就可想而知了!

陳友諒那邊撐不下去了,自然也想要一舉打敗朱元璋,好掠奪朱元璋這幾年來積蓄的財富,讓他的實力能夠再膨脹一波,回頭,他就能力壓整個江南了,到時候,就算是不北伐,他也能如同當年東晉南宋一樣,占據半壁江山。

舒雲沒有看到這最後一戰,因為戰場選在了鄱陽湖,距離應天太遠了,她還得留在大後方主持生產呢!

其實就算是朱元璋,也沒有親臨前線,如今在前線主持的是朱文正,朱文正人品暫且不說,才能卻是在同齡人中是少有的,而且年輕人銳氣十足,有的時候更敢行險。

鄱陽湖一戰,陳友諒如同輸紅了眼的賭徒一樣,將自個的家底幾乎都壓上去了。而朱元璋這邊也不例外,雖說應天也在長江邊上,但是,朱元璋的水軍實際上並不算多,如今也是全砸上去了。當然,朱元璋因為水軍算不得主力的緣故,就算是戰敗,也還有喘息的余地,而陳友諒那邊,要是戰敗,那就真的只能是苟延殘喘了!

舒雲在後方也能夠接到戰報,但是畢竟距離比較遠,戰報每次都得滯後好幾天,戰事一度陷入膠著,朱元璋久久不歸,又有人暗中散布流言,好在無論是劉基,還是李善長,都不是什麽省油的燈,對於這種動搖軍心的流言,一個個都是毫不留情,一查到底,倒是查出了不少細作。

舒雲這邊表現得頗為篤定,倒是叫下面群臣極為贊嘆,幾個一向因為舒雲以女子的身份,參與到諸多大事之中,嘴上頗有微詞的文人都不得不承認,與應天來說,舒雲這個主母也是定海神針。

其他人不管是心裏怎麽想,面上都得堅信朱元璋一定會大勝歸來,王氏卻是只有朱文正一個獨子,她原本性子就有些狹隘,不知道從哪兒聽了些流言之後,就開始惶恐不安起來,一開始的時候,她不過就是吃齋念佛,在小佛堂裏頭念經數佛豆,又出門到佛寺許願,只要朱文正平安歸來,她就捐香油,塑金身什麽的。